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 | “唤醒”家门前那条河
我们继续北上,来到河北石家庄。这是石家庄人的母亲河——滹沱河。
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持续干旱,以及大面积开采地下水,曾经水量丰沛的滹沱河干涸断流了40多年。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期间,经常骑着一辆“二八”式的自行车过河,总书记曾回忆说:“看县志,滹沱河水丰草茂。可到实地一看,哪还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骑自行车到了那儿,扛起车就能过河。”十年前,我们的记者也曾去到了那里采访,来看看当时的景象。
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滹沱河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我们从一位观鸟爱好者的镜头中去看看。
河北省石家庄市观鸟爱好者 王振山:你看这白鹭有好多种,有大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
对鸟儿如数家珍的,是石家庄有名的观鸟爱好者王振山。
河北省石家庄市观鸟爱好者 王振山:以前开着车到处拍,到东北拍,到内蒙拍,到南方,都去过。这都是滹沱河拍的,现在天鹅最多几百只,一大片。
在老王的镜头里,现在的滹沱河是“百鸟天堂”;但在老王的记忆中,曾经的滹沱河是一条没水的河。这段来自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的影像资料,记录了十几年前滹沱河的样子。
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工程科科长 刘伟:一刮风真的是那种黄沙满天的感觉,根本就睁不开眼,特别脏乱差。
为了“唤醒”滹沱河,2007起,石家庄开启了史无前例的生态修复工程,起初是以防洪为主的综合整治,2009年前后,滹沱河开始阶段性蓄水,直到2014年,“南水”流入河北,2019年,首轮生态补水,滹沱河才慢慢“苏醒”。
原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是一个非常非常宏大的工程,沿河我们能乘车的乘车,不能乘车的就步行,先去摸第一手的资料,了解河道里边的真实情况。
常年的地下水超采,让这里早已犹如“漏斗”。水放下去三四天,就都渗进了河道的砂坑中。工程人员想尽办法,留住每一滴珍贵的“南水”。
原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用一些生态材料,做一些减渗处理,一个是黏土防渗,一个是膨润土防水毯,遇水以后膨胀,减少渗漏。
生态补水后,石家庄全市362公里河道生态复苏,水域面积达39平方公里。2021年,断流40多年的滹沱河全域复流,水丰草茂的母亲河又回来了。
原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我们在生态修复过程当中,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来引导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河北省石家庄市民 孟林泽:这么近,那么美,周末来河北,看看滹沱看看水。
(长江云新闻记者 索一方 朱哲鋆 河北台 苏杭 高健 苏会峰 通讯员 任树春 赵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