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荆州: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让中华文明永续留存

长江云新闻  2024-11-26 18:30:05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作为全国最大的简牍保护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不断攻克新技术,让古老的简牍重获“新生”。

一大早,在荆州文保中心简牍修复室内,来自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荆州博物馆、荆州文保中心的学者专家正在对新扫描的荆州秦家咀出土战国竹简文字展开讨论。这样每天一次的“头脑风暴”,已经持续了三四个月。

荆州博物馆馆员 赵晓斌:“会有瓶颈,就感觉这个干不下去啊。如果你这个资料在你手里积压的这一辈子没发表出来,那你和一个盗墓的有什么区别。”

解读竹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湖北荆州秦家咀M1093楚墓是目前出土战国楚简数量、文字最多的墓葬,共3900多枚竹简、约30000字,内容涉及先秦“书”类、“语”类、诸子、数学、医药等多个领域。为了求证精准,专家们对每一个字都反复推敲。

荆州博物馆馆员 赵晓斌:“哪些字是通假字,哪些字是它的传抄错误,哪些是他的笔误这些我们都要去很精细地辨别它。最长的要用到多久?有些字可能要经过几代学者反复论证,才能得到基本的结论。”

对竹简内容字斟句酌,对竹简的修复更是精密细致。秦家咀楚墓战国楚简能在地下保存至今,靠的是饱水缺氧的环境。文物出土后如同煮得软烂的面条。而要将这些“面条”一根根剥离,再整理、脱色、脱水、包装,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

荆州文保中心简牍修复室负责人 史少华:“(出土时)用我们那个竹签子,一点一点地剥离,它这个纤维,如果说你幅度比较大,它就会断嘛。首先要自己的手要稳,你的臂力够了,他手就不抖了。因为你是站着的,然后还是弓着腰,肯定会有腰直不起来,一天一个人只能揭四五十根,两三千根要揭一个月。”

脱色、脱水,是简牍修复中最关键的两道工序,为攻克材料难题,荆州文保中心文物修复团队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实验,终于找到有效方法和药剂,解决了修复出土饱水竹木简牍类文物存在的饱水、变色、糟朽、干缩变形等难题。近年来,荆州文保中心完成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湘西里耶秦简、荆门郭店楚简等重要文物抢救项目,帮助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复活”,数量多达13万枚。

荆州文保中心简牍修复室工作人员 曾令珊:“把这个字慢慢一笔一画洗出来的时候,就会觉得是在和那个时候的人对话。古人的智慧是我们可以继续去学习和传承的。”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简牍修复的行列,文保工作者们深知,自己手里的不只是几只简、几个字,而是泱泱中华文明的一筋一脉。他们拂去的,是厚重的历史尘埃,留存的是中华千年文脉。

荆州文保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方北松:“总书记在云梦作了很重要的指示,对于简牍我们是格外地要上心 ,要敬畏这么珍贵的文物,也是为了我们的文化传承工作。”

长江云新闻记者 温少海 何进

荆州台 胡威虎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