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之乡为何花落英山?
11月9日,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黄冈英山县“文学之乡”称号。至此,湖北首个“文学之乡”正式花落英山。
中国文学之乡为何花落英山?这就要从千年前英山县的一条古商道说起。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理:“我身后这条荆棘丛生的小路,在古代是一条千年古商道,这是从武汉东出六安 安庆,陆路交通最为便捷的一条道路。旁边这个石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临流可乐’四个大字,这是古代的商人为了提醒路过的人,这里有两家放心店可以住宿,这条古商道也隐藏着英山人才辈出的密码。”
英山县地处鄂豫皖三省边境的腹地中心,江淮文化、吴楚文化在此交汇,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崇文重教盛行不衰,“一门三进士、同科两翰林”曾享誉江淮。英山建县以后,就出过26名进士、65名举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山还有一大批读书人走上了革命文学的道路,湖北报业志里就不少于4个英山人,他们除了做新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文学上的造诣。今年7月,英山县文联主席郑烨就找到大连市档案管复印来了20年代出版的《大连中华青年会会报》,这本册子里不仅记载了傅立鱼、安怀音等人的革命文学作品,还留存了他们当时的照片。
黄冈英山县文联主席 郑烨:“这本书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英山人,英山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傅立鱼,创办了当时的《泰东日报》,后来相继任过几个报纸的主编或者是主笔。安怀音先生是英山陶家河的人,他先后出任过七八份报纸的主笔或者是主编,或者是总编辑。他们相关的事迹在湖北报业志都有反映,公认他们是中国报业的先驱。”
新中国成立以后,英山文坛更是名家辈出。这段时期,从英山先后走出了刘秀山、熊召政、刘醒龙等5位省级文联主席,全国茅盾奖得主53位,其中有两位都来自英山。英山还在全省各县中率先成立文联、作协组织,被评为湖北首批文化先进县。近年来,英山全力厚植文化沃土,以《大别山》、《毕昇文艺》、《山泉》等文学内刊为载体,助力更多本土文学作品问世。
黄冈英山县文联主席 郑烨:“加强文学的阵地的建设,加强文艺人才的培养,以人才建设为重点的毕昇文艺讲堂,已经持续开办了6年魅力英山的主题采风,我们已经阶段出版了几本书。”
2023年9月,英山启动了“文学之乡”创建工作,并将创建“文学之乡”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目前,英山县已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文学馆,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设立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成沈全期诗词文化馆、一门三进士、同科两翰林展馆,并筹建荆楚作家文库,持续推进重点文学作品原型地标识,完成中国文学之旅 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将文学之旅充分融入全县文旅大版图。
黄冈英山县县委书记 郑光文:“创建文学之乡,就是要把荆楚文学高地,独一无二的文学优势展现出来。通过大别山地区文学的常态化合作,带动所有艺术门类的交流,包括特色研学旅行、作品展览展销等等。以文学的繁荣兴盛提升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添光彩,打造特色品牌。”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骞 李理 周航川
英山台 万隆 徐正安 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