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共产党员 ∣ 梅启新:“不比做屋只比读书”的劝学书记
一个条件落后的小村子,20年的时间里走出了240多名大学生,在当地传为美谈。一个小村子为什么能走出这么多大学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着记者的镜头,去认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网格员张文荣:“户口是我们村的,当你考上‘一本’了奖励2000元;‘二本’奖励1000元;大专生都给予500元的奖励;研究生3000元、博士生5000元。”
这里是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附近学校的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来村里研学旅行。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从刚刚这位工作人员的口中,大家或许已经知道了答案。这个小村子,把鼓励孩子们上学当作头等大事,并且已经坚持了二十年。
研学团队教官杜姣玲:“来之前我们领导是有过来‘踩点’的,这边场馆的建设、它的学习氛围很浓郁。”
如果您在村里走上一圈,一定会反复看到“博士”两个字。村口写着“博士第一村”,村里有“博士书院”“博士长廊”,甚至连绿豆皮的包装袋也印着“博士”。难不成村里还真有博士?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我们有化学博士、理学博士、工学博士、法学博士,全村总共有13个博士了。”
他叫梅启新,姜家岭的党支部书记。每当看到来研学的孩子们,他总是这么高兴。一定要拿起话筒跟孩子们说上几句,还要带着大家走进他一手打造的乡村儒学馆,讲一讲姜家岭村那些优秀学子的故事。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惟楚有才,我们历史上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墙上这一张张照片,述说着村里的劝学、助学和求学故事。这个村不光走出了13名博士,还有32名硕士和200多名大学生,创造了一场农村教育的奇迹。如果要追溯这段奇迹的起源,就得把时间拨回到20年前。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我们是一个‘三无’的、比较贫困的一个山村,无资源、无资金、无人脉,但是我还有人啊,还有1500多口人啊。我就坚定了一个信仰,一个家庭如果出现了一个大学生,一个家庭走出了一个有能力、很明白的人,他就能够带动一个家庭的发展。”
2002年,梅启新当选村支部书记。刚一上任,他就在村民大会上提出,“用二十年时间,每户培养一名大学生”。并在村口竖起了一座劝学门。然而,村民们并不赞同这个计划,反对的声音很快占据了上风。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村民)说这是瞎说的,他说我的儿子已经去做木工了,我的姑娘已经去做裁缝了,怎么能够做到一家一个大学生咧。”
当时,有的村民赶上外出务工的大潮,在外拼搏了三五年,回村就建起了气派的小洋楼。还有的家庭,孩子刚上完初中就跟着父母一起外出务工,回来就成了村里的富裕家庭,这样的场景让不少人看得眼红心热。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村民梅香:“像我们这个条件也不是蛮好,跟她爸爸两人都是挣点本分钱,一想这读书时间太长了,要读二十年吧,如果十几岁就出来做裁缝,还不是很早就能赚钱了。”
村民梅香的女儿,2022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很快就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而且收入也不错。当初,正是梅启新和村委班子的长期鼓励,使得梅香夫妻俩放弃了送女儿学裁缝的念头,坚持让女儿走完求学路。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不比做屋只比读书,建房是图眼前的利益,我们培养人才是长远的投资,是一种智力投资。”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村民梅香:“我们确实不后悔,现在我们都没有压力了,他们孩子自己赚钱,我跟她爸爸五十几岁,我们自己搞点钱自己花,没问题的。”
在梅启新和村委班子的持续推动下,鼓励学习、追求文化渐渐成了村里的新风尚。不光是父母支持孩子学习成才,不少爷爷奶奶也鼓励孙子孙女勇敢追梦。今年已经70多岁的易绍新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村民易绍新:“我是两个姑娘,那时候没怎么读书,一个只读了初中一个只读了小学。那时候也没钱也没重视培养,梅书记他们说每家每户培养一个大学生,回来了我们就说两个姑娘没培养读书,两个孙女一定要培养,不说两个上大学,起码也要一个上大学。”
时至今日,老人还保存着孙女的奖状,铺在地板上足足有三十多张。这个旧得有些褪色的书桌,就是他当初专门买来给孙女写作业用的。女儿女婿长年不在家,两位老人就把两个孙女从幼儿园一直培养到高中毕业。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村民易绍新:“那时候在斯家场镇上读幼儿园,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当时路也是泥巴路,还没有水泥路,还要爬到这个山头上去,背上去的。”
和梅香一样,现在易绍新肩上的担子也松下来了,他的两个孙女都如愿考上了大学。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给他家送奖学金嘛,易绍新同志热泪盈眶,他说当时不是你提出这个想法,我的孩子绝对考不上大学,我也很早就让他去学手艺了。”
对梅启新来说,劝学是第一步,助学是第二步。2008年,村里孩子梅松宜考上大学,可因为家庭困难,学费没有着落。在孩子命运的十字路口,梅启新联系镇领导,一起找到乡镇的信用社,为孩子筹集学费。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信用社的张主任嘛,那主任姓张,(镇领导)说张主任,你一定要给这个学生进行资助啊,让他完成学业,(张主任说)但是必须村干部签字担保,要保证这笔钱能够完整地回收,还有一定的利息,后来我们就给他贷款签字。”
从2002年开始,村里长期坚持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发放奖学金。遇到家庭困难的孩子,梅启新和村委班子总会想办法帮着解决学费的问题。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谁家孩子有困难,我就和学校商量,和学校联系减免一些费用,村委会资助一些费用,家长想一些办法,不让孩子辍学。”
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在姜家岭村,梅启新的育人计划只用了20年时间,就看到了丰硕的成果。有的孩子学医,逢年过节回到村里,就给父老乡亲们义诊。有的孩子学酒店管理,毕业后开了连锁餐饮店,把村里的农副产品销了一大半。有的孩子成了老师,介绍外国朋友来村里讲课,让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娃和外国人面对面交流。有的孩子还没毕业,寒暑假就在村里办起了辅导班,义务辅导弟弟妹妹们学习。姜家岭再也不是20年前那个贫困落后的小乡村了。
正在和梅启新通话的,是多年前从姜家岭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李明,他现在还有另一个身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李明:“我有一个建议啊,如果是缺水的话,西农这边有很多搞节水灌溉的专家,如果有需要,我可以邀请一位专家专程过去一趟。”
两人正在讨论的,是村里正在大力发展的经济作物:油茶。2018年,已经在大学工作的李明带着农业专家回到姜家岭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村里地处小丘陵地区,适合油茶生长,建议梅启新带着村民广泛种植油茶树。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它的油品相当好,仅次于橄榄油,叫作‘东方橄榄油’。我们把农户的土地集并起来了,四六分成的模式,由我们合作社统一开发、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然后我们按照四六分成,老百姓得六成我们得四成。”
经过六年多的种植,姜家岭村已经拥有油茶1500亩。油茶树耐干旱,管理简单,采摘方便,目前已在整个斯家场镇推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了全镇的特色经济作物。梅启新正和李明商量,下一步要朝着油茶的深加工方向发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李明:“茶油是相对来说品质比较好的一种植物类油脂,这个油脂在国内除了橄榄油可能也就是它了,我们看就是能否把茶油成批量地生产出来。”
20年前,村里提出“不比做屋、只比读书”,20年后,孩子们读书成才、反哺家乡,村里的新房子建起来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霜降过后,枝头的油茶果渐次成熟,翠绿的外壳泛黄、开裂,露出乌黑饱满的茶籽。对于村民们来说,这是一季充实的收获。对于梅启新来说,这是20年坚持的成果。既让村民富脑袋,又让村民富口袋,一个淳朴、文明、殷实的美丽乡村已经形成。2021年,梅启新被授予“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有三个不动摇,首先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第二就是对党的忠诚担当不能动摇;第三个是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动摇。有这三个不动摇才能为家乡做点事,才能为党和人民做点事。”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静波 裴思旎 松滋台 卢星同 杨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