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中国主要城市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水平领衔五大城市群

长江云新闻  2024-10-20 21:35:23
分享到: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城市群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逐渐成为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10月20日,在东湖论坛的平行论坛“首届长江创新智库论坛”上,武汉大学(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共同发布《中国主要城市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

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核心区,创新是城市群充满活力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报告系统评估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创新发展现状,旨在通过客观数据和定量分析,全面呈现中国主要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格局。

报告从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动产出、创新成果影响、区域创新协同四个维度来综合评估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资源集聚是支撑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该维度涵盖经费支持、人才资本、创新平台三个方面;创新活动产出是衡量城市群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指标,该维度考察创新经济效益、知识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产出三个方面;创新成果影响是城市群科技创新成果质量的综合体现,该维度评估科技成果奖励、知识创新影响和技术创新影响三个方面;区域创新协同是推动城市群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该维度包含知识创新合作、技术创新合作及互联互通环境三个方面。

中国主要城市群创新评估体系概念模型

评估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凭借其经济优势和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综合实力,占据了全国创新格局的中心地位。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动大湾区内外的创新资源高度整合,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领先全国。京津冀城市群在各个维度的发展较为均衡,首都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相比之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需要进一步立足发展基础、紧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在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该报告全面展示了各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格局和发展态势,深入揭示了区域间创新资源配置和协同发展的特点,并提出推动中国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对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区域创新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之间创新资源水平存在差异,创新要素在集聚效应下的中心倾向性明显

中国创新格局展现出显著的经济地带差异,呈现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渐递减的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地区的主导地位愈加稳固。城市群发展同样呈现出“沿海-内陆”的分化趋势,沿海城市群的资源集聚能力相较于内陆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区和成渝城市群)具有优势。东部沿海城市群凭借雄厚的科研投入、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强大的创新平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而内陆城市群虽然在近年来有所突破,但在创新资源集聚的规模和质量上仍与沿海地区存在差距。这种区域创新能力的梯度分布反映了城市群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

以省会城市和主要发达城市为主的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中国城市创新格局显现出明显的经济依赖特征,高水平创新城市作为区域创新的引领者,主要集中在各个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涵盖多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少数省份的主要发达城市,例如,北京市、上海市分别作为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绝对的创新资源集聚和引领能力;重庆市、天津市作为直辖市,在汇聚政产学研用等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以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成都市、广州市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依托各自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正逐步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此外,经济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包括深圳市、苏州市、无锡市同样在创新资源集聚方面表现优异。城市群内部创新资源向核心城市的加速集聚,也推动了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分工协作,提高了整体创新效率。然而,这种中心城市主导的创新格局,在带动了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群内部的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

深度剖析五大城市群科创发展态势,呼吁强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创新资源集聚方面,城市群发展呈现出“沿海-内陆”的分化趋势,沿海城市群的资源集聚能力相较于内陆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区和成渝城市群)具有优势。报告指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形成了明显的创新集群效应,成为推动全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创新活动产出方面,各大城市群的学术论文和专利产出数量可观。京津冀城市群依托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成果丰硕,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则凭借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创新创业氛围,在创新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产出上表现卓越。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质量效益不高,依然是各城市群面临的共性挑战。

在创新成果影响方面,高校科学家是城市群科研创新的主力,各大城市群凭借雄厚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技人才,持续创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教育资源和创新能力的集中进一步拉大了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距。相比之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距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仍存在一定距离。

在区域创新协同方面,五大城市群内部已经建立了紧密的知识与技术交流合作网络,且基本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然而,区域内跨省协同创新的难度较大,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足,省际之间科创共同体尚未形成。

《中国主要城市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创新水平领先,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成果丰硕。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西部创新发展的新兴力量,区域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报告强调,未来应亟需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城市群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综合实力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成效显著

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创新水平领先,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成果丰硕。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西部创新发展的新兴力量,区域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报告显示,五大城市群的创新发展水平综合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长三角城市群以较高得分在城市群创新发展综合评估中位居首位。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在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活动产出方面均表现突出,其领先的综合创新能力使其在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粤港澳大湾区位居第二,其在区域创新协同维度上居于领先地位。这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推动了大湾区内外的创新资源高度整合,尤其在国际化合作和跨境创新协作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京津冀城市群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三,创新资源集聚与创新活动产出方面表现较为均衡。此外,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协同的得分较高,表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在基础研究、发明创造等方面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两者在创新活动产出和创新资源集聚方面表现相对较弱。作为中西部创新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区域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依托,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支撑力量。《中国主要城市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指出,各城市群在未来发展中,应基于各地区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推进城市群向“极点带动、辐射周边”的区域布局方向发展。报告不仅为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建议,更为我国未来城市群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势头强劲,引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也在引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

在创新资源集聚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资源集聚能力显著提升。湖北省和湖南省高度重视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武汉市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了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表现出色,拥有长沙高新区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涌现出南昌大学等一批创新型高校。

在创新活动产出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持续增长,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部分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创新成果影响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高被引论文数量、专利转让数量和标准必要专利数量等指标均体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中部地区乃至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例如,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区域创新协同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网络,武汉、长沙、南昌等省会城市在区域创新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武汉东湖高新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成为区域创新合作的重要载体。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省际联动创新,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形成区域创新合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实力的崛起,不仅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应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余旭东)

责任编辑 陶多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