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我们|李建国:新中国的同龄人 扎根乡村教育四十载
“建国”这个名字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饱含着人们对建设美好国家、创造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宜昌枝江,有一位对农村学校情有独钟的“建国”,他用一支粉笔,扎根乡村教育四十载,在三尺讲台上,点燃了1000多位学子的梦想,也见证了几十年来基础教育的变迁。今天新时代的我们,来看李建国的故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重要的十字路口。今年75岁的李建国笑着说,他遇到的两个重要路口,都没轮上自己做主,第一次就是取名。
宜昌枝江市七星台镇原孙家港村办小学老师李建国:“因为我是四九年出生的,正好是我们国家成立的时候。我的父亲原来也是一名老师,所以我上学的时候,他给我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叫李建国,给我们几兄妹取建国、建华、富强。这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祖国的一种期盼,同时这也是对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种心情的表达。”
在李建国看来,自己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与祖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特殊的际遇,让他和祖国血脉相连、命运与共。1969年,李建国从枝江师专毕业。正值意气风发的年纪,李建国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大埠街小学代课,讲台这一站就是40年。
宜昌枝江市七星台镇原孙家港村办小学老师李建国:“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都还是比较艰苦的,离学校也比较远。那个时候连自行车也没有,开始几年全部是步行。”
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李建国攒钱买下一辆自行车,每周骑着自行车前往学校授课,上一次班要带上几天的口粮。
宜昌枝江市七星台镇原孙家港村办小学老师李建国:“学生的学习条件也不是蛮好,学生学的就是一本语文、一本数学。开始点的是柴油,以后才是煤油,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有电灯,学习环境才逐步得到改善,课程才这么多,学校还有营养餐,以后才慢慢地好起来。”
即使条件再艰苦,李建国也从未放弃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学生。在李建国看来,老师就像是一面镜子,给孩子们折射出的每一面,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品德修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会一个孩子成人,就能带动一个小家。一家是一盏灯,万家灯火组成国。从满脸油墨到AI教学,课堂上的变化也见证了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变迁。2009年,李建国结束四十载的教师生涯,正式退休。李建国说,把学生当亲人,全心投入、脚踏实地地奉献,这些都是叫“建国”的人应该做的。
宜昌枝江市七星台镇原孙家港村办小学老师李建国:“因为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四十年,对这个事业我还是热爱的,还是蛮有感情。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当老师。”
(长江云新闻 枝江台 赵雪如 朱瑶 责任编辑 周梦 谢宝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