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直通襄阳 | 引丹渠50年:鄂北旱包子蝶变鱼米之乡

长江云新闻  2024-09-21 18:48:04
分享到:

引丹渠:襄阳的“红旗渠”

50年奔涌向前,50年润泽良田。今年8月,恰逢引丹灌溉工程通水50周年,从第一泓清泉涌出至今,已累计引水超450亿立方米,灌区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亿斤,为襄阳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湖北省唯一百亿斤产粮大市筑牢根基。

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鄂北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十种九不收,滴水贵如油”。作为全国有名的“旱包子”,鄂北地区老河口市、枣阳市、襄州区三地,年均降水量大约800毫米,年均蒸发却达到1200毫米。为彻底解决鄂西北水资源短缺问题,1969年开始,湖北省委、襄阳地委决定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老河口成为引丹渠工程的第一站。18万建设者用5年时间,靠锹挖、人抬、肩挑,建起68公里的引丹大渠和1800余公里的干渠、支渠。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 后开龙:“6775米清泉沟隧洞,最艰苦,危险最大的。第二个工程战役就是排子河渡槽,那时候全部缺乏技术,缺乏设备的情况下,全靠人的力量建的渡槽,4320米长。第三个战役就是渠网经络,68公里的总干渠,还有6条干渠,5年时间全线通水。”

1974年8月,引丹渠通水,润泽沿线群众和农田,从根本上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被誉为襄阳的“红旗渠”、生命渠。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 后开龙:“通水以后,鄂北的种植结构(改变成)水稻的主产区,同时对襄阳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变化。原来到处是黄土地,现在我们也号称是鄂北岗地上的鱼米之乡。”

引来丹河水,岗地变江南。如今,在引丹灌区水流的滋润下,引丹灌区的粮食产量占襄阳市三分之一,引丹灌区早已成为湖北省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水稻基地,为襄阳全市农作物抗旱保丰收作出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引丹灌区仍是襄阳市覆盖面积最大的灌区,肩负着老河口市、襄城区、樊城区、高新区以及襄北农场共计210万亩农田的灌溉,和区内153万人、近200万头大型牲畜饮水安全任务。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 后开龙:“引丹通水50年来,总共从丹江口向襄阳引水达到450亿立方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统计起来要超2000亿元。”

鄂北旱包子蝶变鱼米之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引丹渠通水50年来,已经成为保障襄阳市粮食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的关键性综合基础工程。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如今的引丹渠依旧在谱写自己的华彩乐章。

在老河口市竹林桥镇马湾村,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王建敏今年首次尝试种植600亩水稻,现在正是晚稻的扬花灌浆期,为了保障水田里不缺水,他需要24小时给水稻灌溉,看着自家长势良好的稻穗,王建敏喜出望外。

襄阳老河口市竹林桥镇马湾村种粮大户 王建敏:“今年前期雨水充沛,我们田间管理也比较好,每一个籽粒灌得满满的,得益于我们今年有水。”

田里不缺水。这句话,对于两年前的马湾村来说,想都不敢想。马湾村所在地,正是“鄂北岗地”,典型的“旱包子”,地势高,陡坡多,常年干旱缺水是马湾村土地的常态。虽说当地农户每年也种两季作物,但都以旱作物为主,就这样还要“靠天收”,遇到大旱天,减产减量不可避免。为了解决村里“旱包子”的现象,2022年,村里新修了泵站、铺设了管道,马湾村的地终于有水了。


襄阳老河口市竹林桥镇马湾村种粮大户 王建敏:“原来种玉米,基本上就是保本。自从改了水稻之后,每亩田我们要增收三至四百块钱左右。”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战场。引丹灌区科学调度,沿线村镇增加泵房,通过提灌,马湾村的农田“喝上了水”。当年村里就有600多亩旱地改种水稻,今年又再增加300亩水稻田,同时,以往“望天收”的现象也不复存在。

襄阳老河口市竹林桥镇马湾村村民 马新房:“今年小面积试了一块,比玉米还是要增收。另外,这以后有水了,明年大面积种。”

从没有水,不能种,到有了水,试着种,今年更是在种粮大户王建敏的带动下,大家改良种质,加强田管,大面积改种水稻。

襄阳老河口市竹林桥镇马湾村村委会主任 邓曼曼:“不缺水了之后,现在可以向上申请资金或者申请项目过来给我们平整土地,平整土地之后(可以)小田变大田,旱改水了之后为村民增产增收。”

30年的坚守 见证30年蜕变

清泉沟隧洞进水闸是引丹渠第一闸,翟志献和妻子杨伟平是这道闸门的“守门员”。他和妻子30年的坚守,换来210万亩农田的平安。

从老河口市区一路向北,入河南省邓州市,再转向淅川县,一路颠簸着上山下山,就来到了清泉沟隧洞进水闸。从1974年引丹渠通水开始,这里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清泉沟隧洞进水闸负责人 翟志献:“只有这里提闸之后,引丹灌区后续才会有水,这就是水源的第一闸。引丹灌区下面任何一条支渠或者引渠出现问题,当它的闸口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要把这个第一闸落下去,保证后面处理这些安全情况,所以说它也是整个引丹灌区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1994年,19岁的翟志献来到这里,当时,父亲就嘱咐他,要守好这第一道闸。他记下了,这一记就记了30年。清泉沟的工作简单而枯燥。除了守闸,每天10公里的巡线也是翟志献工作的重点。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清泉沟隧洞进水闸负责人 翟志献:“上面挂了一个110千伏线路,有一段离地净空距离不够,存在安全隐患,想咨询你们现在这条线路带电没有?”

一大早,翟志献和妻子巡线途中,发现一处渣场存在安全隐患,几番打探,得知这里的高压线属于废弃线路,这时,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下。

其实巡线工作并不复杂,杜绝山体杂物涌入隧洞,对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就是工作的全部内容。可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这里三面环山,犹如一座孤岛,以前进出只有一条碎石子路,翟志献和妻子每天巡线只能靠自行车和双脚。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清泉沟隧洞进水闸负责人 翟志献:“因为当时的路况不好,有些必须要徒步,所以说费鞋,一年三四双鞋是有的。”

前些年,国家大力发展乡村公路,翟志献他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清泉沟不再是一座孤岛,仅从老河口到这里的路就有3条,门前的路还修成了最美乡村公路。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清泉沟隧洞进水闸负责人 翟志献:“现在有些管理单位已经实现汽车带摩托车复合型,巡线的效率也提高了,反应速度也加快了。”

不仅如此,前几年,引丹灌区开始实施数字化工程,将智能化融入到灌区的各个角落,翟志献的工作减轻了很多。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清泉沟隧洞进水闸负责人 翟志献:“就从这个闸门的开启已经有很大变化,最开始要四五个人来操作,现在有两三个人就可以完全操作。”

今年7月,湖北省发改委、省水利厅联合下达水利专项(重大骨干防洪减灾方向)2024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12亿元,用于支持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眼前,这个引丹灌区共用水综合利用平台,就是现代化改造的重要成效。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工程科助理工程师 王少博:“它初步实现了自动量测、数据采集和用水分析自动化,它能够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实时流量,各闸门前的实时水位和实时雨量,实现了数据云端储存和计算分析,更加科学和直观地实现了供水调度。”

近年来,引丹灌区为完善灌区配水系统,提高用水效益,充分发挥灌区灌溉效益,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落地。通过项目,引丹灌区范围内干渠及渠系建筑物得以修复,并基本建成覆盖灌区的信息感知网和高速安全的新一代灌区水利通信网。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 后开龙:“(下一步)我们借助项目支撑以后,把我们引丹打造,从数字蓝深上,以及信息化建设上,对我们整个灌区的水资源调度,预警、预测、防洪等等,以及包括灌区的墒情、旱情,进行全方位数字智慧预测,帮助于我们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长江云新闻记者 甘泉 张雪晶 李晓雨 廖云翔

老河口台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