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改革身边事|存进去的是“绿” 取出来的是“金”

长江云新闻  2024-08-22 14:27:33
分享到:


开栏的话:

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小故事里也能感受大改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6100万荆楚儿女正信心满怀,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长江两岸、千湖之间,处处是一番改革新景象。长江云新闻推出《改革身边事》专栏,透过一个个群众身边的小故事,感受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力量,展现荆楚大地深化改革的生动探索。

“那时候才上小学一年级,每周五的下午我们都会去参加捡垃圾的活动,当起了‘环保小卫士’!”指着手机里珍藏已久的这张照片,村民方金满格外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照片里这个拿火钳的小男孩就是我,当时就用这个火钳把垃圾夹起来,放篮子里面。”

方金满跟同学一起参加捡垃圾活动

方金满是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他,选择了返乡创业,在堰河村经营着一家茶庄,有200多亩的茶园。今年茶叶销售比较好,方金满家里几乎没有存货。这里的茶一年可以采三季,产量高、品质好,源于这里的好山好水。而保护好这山山水水,方金满从小就有记忆。“当时老师说,把环境搞起来了,人也会生活的更安逸自在。同学们也都特别喜欢参加,你看我们笑得多开心啊。”

方金满向长江云新闻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

但在30年前的堰河村,不光没人重视环境保护,反而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堰河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才上任不久的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决心改变这样的情况,他认为想脱贫致富,就要做好山水文章。“当时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很多茶商到我们堰河,我们想把村庄搞干净,让茶商们进来,有一个好的环境,生意也好做一些。而且环境好了,后面还可以搞农家乐,发展旅游。”想到当时的情景,闵洪艳历历在目。

堰河村史馆中保留的老照片

但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搞生态保护让很多村民不理解,何祖运就是其中一个:“那时为了儿子上学,上山砍树换钱是最快的收入来源。后来闵书记拦住我说,你为了儿子去砍树,现在把树都砍完了,你孙子怎么办?我一想对呀,只靠砍树不是办法,得为子孙后代想。”痛定思痛,堰河村的村民从原来的进山砍树,变成了进山种树,茶树、杨树、杜仲、松杉……时至今日,堰河村的山地全部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不光种树,村里还打起了“垃圾”的主意。2003年,堰河村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这个当下依然困扰中国城市的老大难问题,早在二十年前的堰河村就已经开始了探索。

在闵洪艳看来,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搞起了垃圾分类,还建起了一个垃圾分类中心。老百姓在家里用三个垃圾桶初分,保洁员每天细分,垃圾分类中心堆积好,再运到城里回收站去。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绿色价值”的释放。“垃圾通过分类以后,就成了真正的资源了。干垃圾能卖钱,湿垃圾能够沤肥种庄稼,有害垃圾到镇里集中处理。”闵洪艳笑着说:“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老百姓可能有意见,现在反而是不这样做老百姓会有意见,觉得村里的垃圾怎么乱扔,保洁员清晚了一点还有意见咧。”

方金满正在教刚满两岁的女儿将垃圾分类投放

通过多年的坚持,在保护生态的这座“绿色银行”里,堰河村存进去的是“绿”,取出来的是“金”。如今的堰河村,山色葱郁、流水潺潺,不光成为4A级景区,还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方金满和在村里开民宿的妻子一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全村年游客接待量突破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

靠着家门口的这片绿,堰河村“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中国乡村的朴素愿景在这里已经实现,如今,堰河人更加笃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学习笔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堰河村多年前种下的这粒守护绿水青山的种子,如今已开出了“致富”的花。当年闵洪艳带领村民们种下的“常青树”,现在也变成了“摇钱树”;垃圾分类的坚持,也证明了善待自然、善用自然终将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呵护。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林如峰

记者:冉傲 洪亚飞

美编:杨紫悦

责任编辑 冉傲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