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经济观察丨湖北上半年技术交易成交额2883.50亿元 日均交易近16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技术交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今年上半年,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2883.5亿元,达到去年全年总额的6成。科研注重以用为导向,直面产业需求,成为技术交易额提升的重要原因。
在武汉中科先进院,科研人员正在对用于隔热防火的微胶囊产品进行技术检测。这项新材料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广泛用于新能源电池、电子显示等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目前,这项技术走出本地产业化重要一步。
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服公司总经理王少培:“签约技术交易是600万元,实现了在武汉本地的产业化落地。现在产线已经建立起来了,今年会推向市场,产生的效益大概是一个亿。”
今年上半年,湖北共签订技术合同29993项,合同成交额2883.50亿元。其中,五大优势产业技术合同成交额1836.57亿元,占比超过6成。
湖北技术交易所副所长何爱帮:“得益于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科技成果在研发阶段,就已经瞄准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能够有效地解决产业的关键需求,在市场上自然也是备受瞩目。”
直面产业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合力攻关。目前,湖北已构建起“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477家新型研发机构”的强大科研矩阵,并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等举措,让“以用为导向”的科研产出不断提质提效。
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永富:“创新联合体的筹建,他们可以提供一些上游的技术服务,我们做下游的产品应用,可以更加集中去解决一些行业内的痛点问题。”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中心主任林洪:“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改革措施,既解了企业技术上的‘渴’,也让科研人员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创新的红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下书架上货架’。”
让科技成果从研发之初就紧盯市场需求,只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第一步。从“书架”到“货架”,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还需要跨过应用验证、项目推广、资金投入等一个个“关卡”。为此,湖北技术交易所打造了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研团队和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评估定价、交易挂牌等全流程服务。
武汉邻客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泉:“借助技交所的力量,找到了快速通道,将高校的成果往具体的项目中应用。他们能够帮忙找资金、找行业资源,去为后面的市场化运作提供支持。”
为了让更多在高校“沉睡”的项目走向市场,湖北还鼓励省内各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为科研团队提供保姆式服务。过去,科研团队带着项目找企业,现在变成了技术转移机构深入院系找项目。
湖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心彬:“从老师自行确定价格、确定对象、确定方式之后,15天就可以完成转化,签订合同。”
目前,湖北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已从37%上升到66%,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产线,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余旭东 唐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