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看天下》⑤ | 苗族服饰上的女英雄“务冒席”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一样,属于华夏文明,它神秘而古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湖北之声推出《绣看天下》专栏,通过讲述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及刺绣等纹饰特征,发掘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风土人情,解读服饰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
苗族服饰上的女英雄“务冒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务冒席”就是苗族的一位女英雄,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绣娘的服饰刺绣上——头戴宝冠、身披战甲,骑着骏马、高举旗帜,她的身前有祥龙,身后有女神护佑,周围围绕着葫芦、蝴蝶、神鸟。俨然一个无敌女战士的模样。
施洞袖花 (北京民族文化宫藏)
“务冒席”在苗族历史上还真有其人,是贵州省施秉县龙塘寨清朝年间的苗族妇女。相传务冒席自幼习武,武艺不凡,随身带一把兽皮伞,旋转起来能挡万支飞箭,在一次保护族人的战役中,她终因寡不敌众,失败被杀。如今,苗族民间,仍流传着动人的《务冒席歌》,乌冒席的故居遗址也被保存了下来。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王瑞莲介绍:“务冒席的传说,主要流行于黔东南施秉龙塘至台江施洞一带的清水江流域。务冒席,是清朝咸同年间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的部下。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苗民起义,就是张秀眉起义。当时他的势力,发展到了黔东湘西,最大的时候他占领了整个黔东南的地方,当时影响非常大,对朝廷的震动也很大。传说务冒席,能够点石为马、化拳为刀,能够撒豆成兵,被当时的人称为神将军,所以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在苗族地区家喻户晓。所以当时的苗族妇女就把她的图案以刺绣的方式放入自己的服饰上,保留下来。”
苗族妇女把对女英雄的纪念都绣在她们的服饰里,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的色彩从原来的纯色到多色,纹样从简洁到复杂,但务冒席“大脚三尺三,带一把伞,背着小孩,穿九斤半的裙子”的女英雄形象从没有改变。
清代打籽绣背扇局部(藏家藏品)
剪纸作品《苗族女英雄务冒席》作者:贵州张老英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迁徙的民族,相传最早发祥于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距今五、六千年前,苗族首领蚩尤带领九黎部落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当生活在陕甘高原的炎、黄部落正在由游牧向农耕过度、并从西向东扩展的时候,九黎部落已经组成强大的部落联盟,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兵器了。
在距今4700年前的涿鹿大战中,蚩尤被炎帝和黄帝联手打败,蚩尤被杀,其部族举族南迁。在后来几千年的历史中,从原始时代的尧舜禹时期到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苗族多次迁徙,在我国中南、西南各省市都有分布,有的甚至跨出国门,到达东南亚各国,走得远的到达中东,最远的到达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
在迁徙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务冒席这样的女英雄,他们不屈不挠的故事被苗族妇女以刺绣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施秉袖花(中央民大博物馆藏)
清代破线绣袖花(藏家藏品)
现实生活中,苗族仍然保留了我国上古时代的各种文化特征,他们的服饰图案也与中国古代的图案有着深厚的渊源。苗族没有文字,苗族刺绣成了记录苗族历史文化的“无字天书”,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王瑞莲认为,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绝不仅仅是赞誉之词,而是事实如此:“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上的纹样中,有大量的人物纹图案,这些人物图案每一幅都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有人类起源传说,比如蝴蝶妈妈;有宗教神话,比如洪水滔天兄妹成婚的故事;还有纪念祖先的、像央公央婆的故事,央公就是苗族的第一代始祖姜央;还有记录苗族历史英雄人物的各种故事传说,在苗族的服饰上以刺绣的图案展现出来。从古代通过母女代代相传,从不间断,而且图案永久不变,就是为了把古老的历史与传说永久地流传下去。”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王瑞莲
播出频率及时间:11月21日20:00——21:00 FM1046“湖北之声”《爱心有约》节目播出。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何瑛 责任编辑 徐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