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 易迁群众的新生活与新期待

  2023-11-03 13:05:33
分享到:

▲青龙泉社区安置房

“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全面完成31.84万户88.2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规模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十四五”以来,湖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瞄准将安置区打造成新型城镇化标杆、乡村振兴样板、共同缔造示范区的目标,实施“五基”工程,全力推进易迁后扶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青龙泉社区环境

十堰市郧阳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青龙泉社区作为郧阳区的一个代表性社区,是湖北省最大的易迁安置区,易迁户从周边18个乡镇集中搬迁过来,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万人以上安置区。深秋时节,记者来到青龙泉社区,只见阳光下安置房鳞次栉比,熠熠生辉。小区内,居民们或坐或站,晒太阳、闲聊,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景象。从偏远山区到舒适小区,从低矮土房到宽敞楼房,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就近就地务工,易地搬迁的号角已经吹响,这片热土焕发出蓬勃生机。


建设智慧社区 关爱特殊群体


青龙泉社区集中安置了4155户14989名易迁对象,是全省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党金芝

党金芝是响溪路支部书记、青龙泉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响溪路支部的全面工作、社区综合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等。在采访中,党金芝谈到了社区的特殊群体问题。她表示,社区的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数量较多,这给社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社区采取了“三员三长”的机制,即由党员、网格员、卫生防疫员组成的“三员”,以及楼栋长、片长、警长组成的“三长”。党金芝介绍说,“三员”的主要工作是服务社区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而“三长”则是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协助社区处理楼栋日常事务等工作。通过这种机制,社区能够更好地关注和管理这些特殊群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韧性社区建设中,青龙泉社区充分运用大数据服务民生快捷高效优势,将线下服务提档升级为“指尖服务”。记者在社区走访时看到,每一栋门口都张贴了“户户走到签到码”。党金芝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到看病就医,小到楼道换个电灯泡,都可以扫这个码提交自己的需求。通过这种“居民下单,社区服务”的创新型服务模式,社区基层治理水平得到了提升,更好地满足了社区建设和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每栋居民楼前都贴有“户户走到签到码”

社区依托智慧平台,为300多个特殊困难家庭安装了烟雾超标、燃气泄露报警器和一键呼救系统,并与消防、公安系统和社区工作人员电话绑定。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通知相关责任人员。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社区为他们配备智能手环,及时反馈患者信息,以便社区及时发现救治。在陪同记者参观社区环境时,党金芝遇到了一位在广场上晒太阳的大爷。大爷主动和她打招呼:“党女子,在忙呢!”党金芝上前和大爷聊起了家常,询问他最近的身体状况。


▲社区里晒太阳的老人们

党金芝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这位大爷在夜里12点多突发心脏病。由于家里安装了一键呼叫系统,电话自动打到了党金芝的家中。大爷家就住在党金芝家的楼下,她迅速赶到他的家中,找到了速效救心丸并喂给他吃。随后,她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联系了大爷在外打工的子女。党金芝表示:“当时如果送晚一点,后果就不堪设想。”


追求幸福与自我成长的新生活


从2019年到现在,那些迁出“穷窝”,重新安置到“富家”的易迁群众,对“好日子”也有了新期待,期盼着从“山里人”蜕变为“城里人”。易迁安置区的幸福生活也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住新房子、找新工作。在青龙泉社区,我们遇到了一个典型的易地搬迁家庭——吴小勤一家。


▲吴小勤幸福的一家四口

吴小勤,一个90后的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大女儿12岁,小儿子8岁,从偏远的白桑关镇白湾村搬迁到了这个新的社区。回想起在老家的日子,吴小勤描述了一个拥挤而困难的生活场景。“我们以前住的是土坯房,7、8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生活非常不方便。”她告诉我们,“孩子读书,年轻人找工作都非常困难。”然而,这一切在易地搬迁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易迁后,孩子上学更方便了,我们离城区也更近了,出行、就业、就医都更加便捷。”吴小勤感慨道。尽管初到新环境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这其中,社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我们社区非常大,所以规划时,在每一片区都设置了一个便民超市,购物非常方便。”吴小勤笑着说,“以前在老家,要是炒菜炒一半发现没有盐了,那不知道要跑多远才能买到一袋盐。”这个便民超市的设立,无疑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吴小勤(左)接受记者采访

除了对生活环境的积极适应外,吴小勤也展现出了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在搬迁到新社区后,她积极寻找工作机会,提升自己的经济能力。“我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能照顾到家里。”吴小勤说,“最重要的是,我能通过这份工作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在工作中,吴小勤展现出了勤奋好学的精神。她主动向同事请教,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方法。通过努力,她的工作表现得到了肯定和赞扬。除了工作上的努力外,吴小勤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家政服务、育儿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吴小勤说,“比如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如何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等。”

搬到青龙泉社区后,通过努力工作,吴小勤夫妻俩攒钱给家里添置了一辆小轿车。她告诉记者,“这些年,社区里买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大家都越过越好了!”对于未来的生活,吴小勤和她的丈夫有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工作,多赚点钱,把孩子好好培养起来。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关爱留守儿童  提供心灵陪伴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年之间165栋共35万平方米的居民楼拔地而起,走出大山的脱贫户携带着孩子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开启砥砺奋斗的新生活。其中,建成的青龙泉学校是湖北省最大的精准扶贫移民安置区配套学校。


▲王燕锋老师在课堂上

王燕锋老师是青龙泉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她承担着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在日常教学中,她不仅注重孩子们的学习进步,更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家访,她发现学校各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高达70%,学生心理状况复杂,行为习惯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将德育教育作为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心语箱、心语室等平台,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通过定期的视频通话,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让孩子们能和家长分享快乐和困扰。这样即使家长不在身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孩子关心和支持。其次,学校设立了心语室,定期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引导孩子们表达内心感受,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帮助。此外,学校还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表达情感、分享心事的平台,学校设立了心语箱。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烦恼、愿望或建议写下来,放入心语箱中。教师会定期查看这些信件,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关爱和支持。


▲王燕锋老师帮助孩子纠正握笔习惯

除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还通过引进师资、加强硬件建设、开设兴趣班、开展大课间活动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努力没有白费,青龙泉学校的学生在区乒乓球、篮球、演讲、音乐节比赛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零工超市”实现老弱群体灵活就业


青龙泉社区的大部分居民通过种植香菇和在袜厂务工实现稳定增收。然而,仍有6000多名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面临着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问题。对于年龄较大、身体较弱或疾病缠身的搬迁者来说,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记者看到在青龙泉社区出现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零工超市”,通过这一模式,社区的老弱群体得以灵活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李小敏(左)带记者参观“零工超市”的积分兑换区

“零工超市”是由社区引进的企业之一——雯隆织业所开设的。雯隆织业主要业务是袜子的后道加工。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业,负责人李小敏将加工点分散在社区的四个地方,包括缝头、定型、翻袜和包装。走进“零工超市”,记者看到这个300平米的房间布置得简洁而温馨:角落有空调,保证工作环境冬暖夏凉,墙上挂着的标语“只要你肯动动手 油盐酱醋全都有 超市就是菜园 劳动就能挣钱”和“零工可以挣钱 超市就是菜园”显得格外醒目。桌上的袜子刚下线,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在这里,老人们可以边聊聊天边进行简易的翻袜工作。由于采访时是周末,社区里的年轻人都从城里回来,因此老人们数量不多。但是据李小敏介绍,平时每天的产量在2-3万双之间,每个月的出货量高达四、五十万双。


▲在雯隆织业工作的老人

“零工超市”不仅为社区的老弱群体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还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翻1000双袜子可以兑换10积分,10积分可以换10元现金,也可以兑换超市里米、面、油、盐同等价值的日用品。”李小敏说,这一模式非常受社区留守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李小敏表示,“零工超市”的成功秘诀在于就是一些简单易上手快的活,老人们一学就会,而且在这里实行“三不限”,即时间不限,老人们随时来随时干随时走;年龄不限,只要能动手干活,年龄再大都能来;兑换报酬的方式不限,可以计件挣工资,也可以通过积分换日用品和蔬菜。除了解决就业问题,“零工超市”还承担着社会责任。通过宣传和鼓励老人们积极就业,他们可以增强自己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这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让老人们在家中就能获得一份收入。李小敏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帮助更多的老人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老有所为。”


应对需求变迁,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家园



聊到青龙泉社区这五年的变化,社区党委书记侯晓东告诉记者,这些变化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关。“搬迁之前,群众的基本需求是解决温饱问题,能够住上安全的住房并脱贫。搬迁后,他们的需求转变为能够就近就学、就医、办事,不再需要来回跑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希望提高医疗水平和教育质量,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社区如何应对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呢?侯晓东表示,社区充分践行共同缔造的理念,与群众共商共谋。“我们采纳了群众提出的意见,并尽量实现能够实现的需求。对于不能立即实现的需求,社区会做好解释工作。”


▲侯晓东书记(右)到社区居民家中了解居民需求

在实现共同缔造的样板这一目标方面,青龙泉社区注重产业发展、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共同发展。他们充分利用共同缔造的方法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建设城镇化的样板。侯晓东书记表示,他们坚持“两区共建”的思路,在产业园区和安置区的建设及实现就地城镇化建设方面,与其他地方相比,青龙泉社区更早地迈出了这一步,未来将更加深入地推进这个目标。这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超前谋划,充分考虑社区的特殊情况,推动了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同时,社区突出产业和就业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收途径。为了方便群众办理事务,社区逐渐承接了区直部门的一些“三下沉”事项,实现了“一站式”办理,使得许多事务可以在社区直接办理,不再需要群众来回奔波。侯晓东书记强调,社区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治理方面,青龙泉社区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由60多名居民组建的平安义警队伍在社区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社区还成立了由社区居民牵头的物业公司,“让居民自己打理自己的家园”,这样既带动了居民就业又让他们参与到家园的管理中,不仅降低了物业费用,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心。为了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青龙泉社区通过共建书屋、共享图书等活动积极推广阅读文化。侯晓东书记还告诉我们,社区每年都会评选不同领域的模范人物,如创业达人、贤惠人家、党员先锋、厚道邻居、香菇大王等,每个时期都会评选不同的模范。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效果会更好一些。


▲侯晓东书记(左)在袜业作坊与工人交谈

此外,青龙泉社区也在积极创建绿色低碳社区。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屋顶安装光伏、更换节能路灯、建设充电桩等。今年他们还建设了一些绿色基础设施,比如建设生态树池、雨水回流设施、旱溪公园等。同时,他们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社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让社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侯晓东书记表示,当前他们紧盯“新型城镇化的标杆、乡村振兴的样板、韧性社区的典范和共同缔造的示范区”目标,围绕社区产业就业、服务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综合提升工程,未来社区将更加美丽、居民将更具幸福感。


▲青龙泉社区环境

通过走访,记者充分感受到了青龙泉社区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反映出十堰市助力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成效。这些搬迁群众不仅从贫困中走出来,还融入了新的社区生活,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拥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高的目标与追求。这充分展示了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


记   者:刘文婷

图   片:张   起

              郑章祺

视   频:张   起

责   编:朱容成

审   核:饶   迅

             傅先萍


责任编辑 朱容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