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这堂课,意义非凡!
今天是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正是一年一度“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不仅是从古到今的传承,也是中医文化的智慧结晶。由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的——2023年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重阳节特别策划《李时珍大讲堂》走进神农架林区创新实验学校。“华中药库”寻瑰宝,重阳菊香话本草,今天这堂课,注定意义非凡!
感受神农架梆鼓魅力 沉浸中医药文化氛围
梆鼓,是远古时期神农架山民驱赶野兽,保护庄稼不受损害的一种敲击物,慢慢的演变为一种表达期盼与向往的鼓乐。神农架林区创新实验学校的同学们用一场别开生面的原生态歌舞,慷慨激昂、律动十足,表达着同学们对来访客人的欢迎,也让大家感受神农架梆鼓的独特魅力。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区,这里陈列着同学们的中医药画作、书法作品、自制香囊以及中医药书籍等,为学生们持续不断地提供丰富有趣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让中医文化氛围融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走近中医,从小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
品“神农尝百草”故事 话重阳里的中医文化
神农架因何得名?“神农用爬架子的方式爬到山顶摘草药,所以叫‘神农架’。”一个小男生第一时间举手发言。对此,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胡真给出了准确解答。神农氏被视为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守护神,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他“架木为屋,以避凶险”、“架木为桥,翻山跨河”、“架木为梯,以助攀援”,切实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神农架”也由此得名。胡教授自称是“大朋友”,与创新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打成一片,一面耐心倾听胡老师的讲解,一面积极举手发言互动。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胡教授为同学们解读《神农本草经》的创作历程,讲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而对于其背后的精神财富,胡教授用四个点予以高度概括:敬畏生命,护卫健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科学探索 勇于实践,以身试药;不断创新,面向未来。同学们纷纷点头,做起笔记。重阳节为什么会有登高望远,品菊花茶的习俗?这其中又包含怎样的中医智慧?胡真教授带着学生们一起“释重阳习俗,话节气养生”。
探“中华药库”神农架 寻大山深处的瑰宝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义飞携中草药标本与同学们一同辨识“神农架四大名药”,分别是“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和“七叶一枝花”。实物配合大屏图,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这些瑰宝奇葩。
“今天是重阳节,重阳赏菊、喝菊是常见的习俗,神农香菊是神农架地区唯一一个以‘神农’命名的中药材,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刘教授特别讲解到神农香菊可能会被应用到化妆品中,加深了同学们的认识。
除了讲解,刘老师还邀请同学们以神农香菊、决明子等中药材为主制作香囊,大家三五成组,迅速按照要求开始动手操作。称重、捣药、研磨、分装......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着中药材的神奇之处,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
中医药的智慧不仅在厚厚的医书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无论是日常的饮食,还是起居,生活方式里都蕴含着中医药的智慧。中医中药是一道割舍不了的传统和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财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
湖北省神农架林业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林区康养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康养办主任冉超,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幼民,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彭叶青共同出席本场活动。本场直播在长江云新闻客户端播出,获长江云新闻客户端直播频道推荐,总观看量46.5万。错过直播的朋友,可以扫描海报二维码收看回放。
记者:张玲 董地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张伊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