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三季度“荆楚楷模” | 38年一心为民的“痴心书记”
带头挖地拓宽道路,自掏腰包垫付工程款,他历经无数坎坷3次修路,只为让20公里的通村路,成为村民走向外界、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幸福路”。
2018年,为推动产业转型,他在左手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情况下,拒绝使用麻药,强忍着疼痛将坏死的皮肉一点点剥落,只为能早些出院,不耽误全村推广种植艾叶的时机。“农时不等人,今年我们村必须脱贫出列!”
从逃离乡村到扎根乡村,他在偏远山村一呆就是38年。从应付儿子“干完这届,就去广州”,到12次换届全票当选,他用38年坚守的“痴心”,换来全村百姓的认可。建工厂、搞电商,58岁的他依然雄心壮志,要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带领百姓共建“幸福村”,共圆“幸福梦”。
他,就是南漳县肖堰镇龙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孙理轩。曾荣获“全省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襄阳楷模”等荣誉称号,被村民亲切地誉为“痴心书记”。
排除万难修路,挥手告别“苦日子”
龙坑村地处高峰岭顶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村子与外界的连通,仅有一条蜿蜒20公里,不到2米宽的羊肠小道。1965年出生在龙坑村的孙理轩,在没水没电的日子里长大,他暗想,今后再也不回村。
1984年高中毕业后,孙理轩来到肖堰镇黄寺堰电站工作,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可逢年过节一回家,村里人多年未变的“苦日子”,刺痛着他的内心。“你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你得帮帮大家!”1985年,面对村里老支书的重托和村民们期盼的目光,孙理轩决定回村,他先是在村里当文书,干会计,随后于1988年当选为村支书。
当时的龙坑村一穷二白,如何改变穷困的面貌?修一条路,迫在眉睫。可没有资金,怎么办?1995年,孙理轩带头挖土凿石铺路,村民从不理解到跟着干,众人齐心协力,硬是将不到2米的小路,拓宽到了3.5米。农村的“蹦蹦车”可以通行了,村民外出办事的时间大大节约。
可这条路是山石铺垫,一下雨,路面泥泞,根本无法走人。路途中还隔着一条小浴河,雨天涨水便无法过河。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阻碍了村子的发展,也让孙理轩揪心不已:“再难也要把路修好!”2009年,孙理轩靠着发展烟叶攒下的一点积蓄,决定改善那条泥土路。
龙坑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施工环境极其恶劣。由于电力不足,混凝土搅拌车、工程机械都只能靠柴油发动,在外面花1分钱,在这里就得花1块钱,加之没有资金保障,村里前后请来的12个包工头都摇着头走了。
跑单位申请项目,向邻村借涵管,找亲戚借钱……孙理轩四处求人。2009年底,在孙理轩的不懈努力下,第13个包工头勉为其难答应了这项工程。可施工期间,一辆水罐车被高低不平的泥巴路给颠翻,车摔坏了,人摔伤了,本就不情愿的包工头气得也说不干了。
孙理轩急了,赶忙将家里东拼西凑出的3万块准备给自己做腰椎手术的钱当作预付款给了包工头。他又腾出自家房间,自掏腰包承担包工头的住宿和一日三餐。“我搞了大半辈子工程,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劣的施工环境,也从没见过你这么认真负责的村干部!”包工头被深深感动:“就是不赚钱,我也要把这段路修通!”
经过两年多的苦战,20公里的泥土路终于铺上了水稳层,龙坑村与外界的交流畅通起来。村里的农副产品能卖出去了,外面的物资也能运上来了。孙理轩带领村民陆续在村里修建起大型蓄水池和多个取水点,并接通了用电线路,村民终于告别了不通水、不通电的“苦日子”。
烧伤拒用麻药,山村迎来“新天地”
脱贫问题又摆上了孙理轩的工作日程。为实现全村脱贫,必须多产业发展。孙理轩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提出了发展袋料食用菌和种植艾叶的思路,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快上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
2018年春,暴风雪把村里多处电线刮断,雪大路滑,维修人员没法进山,村民们等了一个多星期也没音信,孙理轩决定自己带人去接线。在维修配电柜时,因电线老化,设备短路引起了爆炸,孙理轩左手及上肢的皮肤瞬间被烧焦。
村民将孙理轩送到医院时,他已疼得浑身发抖。“烧伤坏死的皮肉,得分步把它剥离下来,再植上新皮。”医生拿出了治疗的方案,并告诉他:“打了麻药,皮肤和神经的生长会缓慢一些,每次治疗,需要多等待2天的时间。”
“我等不及啊!村民们更等不及啊!”孙理轩心急如焚。当年他正准备在全村推广艾叶种植,带领龙坑村完成整村脱贫出列的任务。可面对艾叶这种自己不能吃,当时也不常见的新产业,村民们的积极性远不如种植食用菌那么高。
“我不打麻药,你们直接治疗!”孙理轩用牙咬着自己的上臂,忍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皮肉剥离和新皮移植。半夜,伤口又痛又痒,他就让家人把他绑在床上,以免自己挣扎影响伤口的愈合。支撑孙理轩坚持下去的最大信念,就是赶紧出院,带领村民抢种艾叶。
手背的皮肤刚刚愈合,孙理轩就吵着要出院。“你这还需要一段时间抗炎治疗,不然感染了,整个手都废了!”面对医生苦口婆心的劝说,孙理轩写下自愿承担责任的保证书,急匆匆赶回了龙坑村。
“种植艾叶,前景广阔!”孙理轩吊着红肿的手臂在村里到处宣传。“书记,你这是不要自己的手了!”村民们被深深打动,不到一个星期,全村就种下了170多亩艾叶,当年便喜获丰收,龙坑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随后,龙坑村也引进了天麻、甜南瓜、魔芋、木瓜等扶贫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村子的发展迎来了“新天地”。而孙理轩的左手,却因没能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落下了九级伤残。
全票连任12届,共圆百姓“幸福梦”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2020年,孙理轩积极争取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多方跑项目,当年的“羊肠小道”又从“水稳路”变成了干净平坦的硬化道路。村里架设了手机信号塔,接通了网线。2022年又实施了三级提水工程,实现了户户通路、通电、通水、通信号、通网络。
“村民再也不受穷受苦了!”孙理轩30多年的“痴心”似乎有了美好结局,但他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2021年,在龙坑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孙理轩以全票第12次当选为村支书。这之前,他已经多次向在广州工作的儿女承诺“干完这届,就去广州”。然而,11届支部书记任期过去了,孙理轩也没放下龙坑村的百姓。
“在第12届任期内,我要带领群众把龙坑村建成文明幸福村。”孙理轩在他的任期规划中,提出了“经济要增收,村貌要改善,乡风要文明”三大目标,他也创新推出了“走出去,请回来”的发展模式。
步入襄阳高新区佳海工业园内的龙坑古法粮食公司,浓郁的麦香味扑面而来,公司生产的石磨面粉去年已实现销售产值近100万元,带动村脱贫户10余人就业,并为龙坑村集体增收12万元。龙坑村为何会在襄阳高新区建厂?“要跳出龙坑,发展龙坑”,孙理轩“走出去”的思路,成了偏远山村壮大集体经济的破题之举。
而一个山村如何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呢?靠得是人!把年轻人请回来的思路,也在孙理轩脑海中酝酿。
“落后的家乡面貌影响了我们多少年,恶劣的自然环境困扰了我们无数辈,但搬家不是唯一的出路,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才是我们的追求!”近些年,不少年轻人在外打工赚钱后,纷纷想搬离龙坑,孙理轩在努力改善基础环境的同时,向全村村民发出倡议,邀请更多人回村建设家乡。
38岁的雷小华在深圳打工多年,村里道路硬化后,他回村发展养牛产业,如今养殖的20多只牛有专人上门收购,销路不愁。业余时间,他还参加了村里的文艺表演队,唢呐、葫芦丝等乐器样样精通。“村里的生活,比在城里还舒服!”
90后小伙孙理研,20岁前往上海打工,2021年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决定回村创业。如今在村建起养猪基地,年收入超10万元。“忙的时候,还要请村民们来帮忙,给他们提供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此外,结合龙坑村的气候条件,孙理轩号召村民发展蜜蜂等养殖和魔芋、天麻、土豆、甜南瓜等种植产业,成立合作社统一加工,培植起具有龙坑特色的原生态绿色农产品。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形式,村民人均月增收近千元。
如今,一半村民新装修了房屋,三成村民还盖起了二层楼房,15户已经搬去外地的村民,又搬回了村。
农村书屋、便民超市、文化广场……76岁的周茂丰谈及村里的发展,感慨万千:“这辈子,从没想过龙坑村能变得这么好!”业余时间拉拉二胡,偶尔还给村民表演一曲的周茂丰对孙理轩在村里举办文化活动很满意:“日子过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不能少!”
“没有孙书记,就没有我们龙坑的今天!如果他愿意,我们想让他在村里干一辈子。”面对村民的信任,58岁的孙理轩又跋涉在了考察项目的途中。“今年计划在村里建设一个电商大楼,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也帮助村里把更多原生态农产品销往全世界!”
(来源:长江云新闻 责任编辑:吴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