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2023年第三季度“荆楚楷模” | 半岛上的青春筑梦师

长江云新闻  2023-09-28 08:34:40
分享到:

他27载如一日,在山区默默坚守、辛勤耕耘,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点亮了“烛光”;他是千千万万山区教师的缩影,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平凡,为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就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村孩子“摆渡人”、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教学点校长兼教师彭玉生。

先后荣获丹江口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人才奉献岗位奖、荆楚好老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2019年10月,受邀赴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控辍保学   一个都不能少

彭玉生出生在丹江口市一个偏远山村——龙山镇彭家沟村。读书那会儿,老百姓“鲤鱼跳龙门”的期盼和“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在他心里扎了根。他说:“我的命运因知识而得到了改变,我希望用知识去改变更多山里孩子的命运。”1996年师范毕业后,他放弃进城的机会,回到家乡任教至今。

龙山镇位于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彭家沟村是该镇最偏远的村庄。从1958年丹江大坝开建,到2007年再次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村民们几经搬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对移民们最好的补偿”,彭玉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家访,走进了老百姓的“心房”。

2011年10月的一天,为劝返一个辍学的孩子,他和老师们去往汉江河上一个孤岛。雨涝严重,摩托车爆胎。他们推着摩托车蹒跚前行,几经辗转,又换搭渔船,上岛已是晚上8点。彭玉生一下船就向学生家长、渔民夏专成介绍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介绍寄宿生补助政策。彭玉生告诉家长,“你家符合国家一补政策,不用担心生活费,你守在孤岛上,辛苦一辈子,难道也要让孩子像你一样吗?”家长点着头,悄悄抹泪,决定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

27年来,他访遍辖区5个村子近1000户学生家庭,对每一个学生情况如数家珍,劝返50多名面临辍学的学生,资助40多名贫困学生。

享受优质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

如何让库区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收获优质的教育成效?彭玉生不断更新理念,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教育变革,努力为师生们搭建舞台,让老师和孩子们走到舞台的中央,成为教育的主角。

他开设《四季自然》课程,领着孩子们在山间田野,认野菜,找草药,看害虫,摸土壤。他就地取材开展自制玩具比赛:孩子们拿着狗尾草做小兔子,摘下扁豆荚做口哨……大山成了课堂和舞台。

学校老师受他的启发,也低成本地办起了活动:书法大赛、汉字听写大会、趣味篮球赛,这场落幕那场起。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属于自己舞台,成为了自己的主角。学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开展“夹玻璃球”、“运乒乓球折线跑”、“啤酒瓶投签”,两人三足等趣味活动。

27年来,彭玉生为彭家沟小学募集体育器材、电子阅读器、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50万余元物资,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环境及教学条件。

当彭玉生了解到创客教育时,他想让乡村孩子也享受最前沿的科技,他想方设法与武汉高校取得联系,募集了10套萝卜头机器人,带领老师们一起钻研,开设了创客课程。他积极向社会募集可视化设备, scratch编程课也进入了课表,建起了电脑教室,开设了网络素养课;建起了智能阅读区,孩子们更便捷、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现在阅读区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小小的教学点竟然有机器人课程!”省教育电教馆的领导在参加丹江口市教育技术现场会时赞不绝口。

2017年秋,学校依托国家、省级互联网远程教学设备,进一步开设了各类网络课程,引入晨读、美术、音乐、网络素养等7门12节课程。课程的开设,让孩子们的作品飞出了大山:何浩彬“未来的手机”设计画获得中国娃公益一等奖;陈钰林获得幕天爱阅少年称号;20多位留守儿童的美术作品在上海教育博览会上展出。

彭玉生推崇“教育即生活”。坚持把课堂教学生活化,经常把数学课上在操场、田间、地头。教授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他把孩子们带到一块儿边角破烂的宣传展板旁,让孩子们动手给展板镶一个美丽的边。孩子们通过思考、测量、操作,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和算法。

彭家沟小学三面环水,担心孩子们玩水,学校加强了防溺水安全教育。“体验胜于说教”,彭玉生摆上几盆水,让孩子们把口鼻浸入水中,让其亲身体验溺水的可怕,于是孩子们均自觉远离水域。学校“一盆水”防溺水教育走进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校长培训班,教学案例在中国教师报刊登。

他推行自信教育。给孩子们提供“虚拟成功的机会”。如孩子们觉得测试不理想时,他们可以争取再次测试机会,直到满意为止;学生“犯错了”,可以借机会(申请延时处理或免于处分),直到改正了错误或弥补了过失,就相当于还上这个机会。他觉得,提供虚拟成功的机会,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自信的成长。

学习中,彭玉生推行“鼓励法”。胆怯的孩子回答问题时,他说“你能站起来回答问题,很棒,老师为你点赞!”问题答错时,他说:“哎呀,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了”……不仅是表扬,每次批改作业、试卷,他都会写下简短留言:或是肯定、或是提醒、或是期待。

孩子们还自己创办了诗歌社团,每一个孩子都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石板是蜈蚣的家/我的肚子是肉包子的家/妈妈的心是我的家……”这是二年级段欣怡写的,老师问她为什么石板是蜈蚣的家,她说,每当暑假,她会和爷爷一起翻开石板抓蜈蚣,去药铺换一些生活费。

在偏远的库区,虽然山里的条件艰苦,但孩子们心里都有诗,都有美,都有爱,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2021年3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拉小手”栏目组在鞠萍的带领下深入学校拍摄学生自写自编自导的儿童诗---“云上诵诗会”在央视播出。中央电视台三个频道先后三次来学校做专题制作,并在央视播出。

教师专业成长   一个不能少

点亮一名教师,就能点亮一群孩子。彭玉生常对老师们说,经费再紧张,也不能耽误教师的专业发展。

先后组织老师到北京、上海等地培训,还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老师们将自己的所学开发成课程,全校每位老师都有一门特色课程:编程、航空航模、阅读、诗歌……就连50多岁的老教师也能利用平板去上课;蔡明镜老师被选为网师向全国学生授课;张一鸣老师钻研美术知识,研究适合乡村儿童的美术课程,被评为明星教师;曾婷老师创编的健身操,被选为新浪扬帆公益项目代言人。张一鸣等4人次获得小狮子计划优秀乡村教师奖,曾婷等3人次获得ipad平板教案奖,彭玉生等2人次获得荆楚好老师奖。近年来,学校老师12人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做报告、分享成功教学经验。

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案例《借力“互联网+” 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模式》获评教育部2022年优秀应用案例,并在中央电教馆网站上发布展示。彭玉生撰写的《浅谈班主任应具有的素养》等9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10多篇论文、课件和教学设计荣获省、市级奖励。他的先进事迹被中国教工、新浪网、荆楚网、湖北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彭玉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面对多次进城的机会,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库区教学点,为孩子们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27年的坚守,只为“一个都不能少”,也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长江云新闻 责任编辑:吴松)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