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直通大冶 | 千年铜都赓续矿冶文化 古铜矿“蝶变”遗址公园

  2023-08-30 21:13:29
分享到:

大冶因“大兴炉冶”而得名,享有“千年铜都”的美名,随着矿产资源衰竭,2008年大冶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15年过去,曾因采矿而千疮百孔的土地,也在持续的生态修复中,重新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文物保护宣传展示”系列活动的主会场设在了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占地1.2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新馆首次亮相,整体形象酷似古代采矿工棚,屋顶敷设了1万多片黄铜瓦,处处展现着千年铜都的韵味。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郑正盛:我们的老馆是有春秋时期的采矿遗址,我们的新馆有宋代、春秋时期的冶炼遗址,所以做到了新馆和老馆相结合,也做到了相得益彰。

经考古验证,大冶铜绿山古铜矿的采掘年代可追溯到4000年前,延续时间之长、冶炼水平之高,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入列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后,大冶更加注重对矿冶文化的保护,累计投入2.7亿元,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进行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同时推进博物馆、遗址公园建设。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郑正盛:开展我们相关的挖掘考古工作,让遗址公园建设得更好,建设成体验区和青少年的一个研学基地,通过这样推介和宣传我们整个的青铜文化。

今年暑期,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接待游客达到六万多人次,精美的矿石样本,珍贵的出土文物,多样化的展陈方式,带领人们沉浸式体验铜绿山矿冶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比如说冶炼的环节,通过比较直观的各种各样的,包括数字化的展现手段,包括三维的动画等等,让民众能够了解。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是比较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物)要活起来。

铜绿山涵养着华夏青铜文明,曾与之一同跻身大冶“四大工矿镇”的金山店镇富含铁矿,长期开采留下了众多工矿废弃地,大冶市集中开展工矿废弃地整治后,金山店镇柯家山铁矿及周边地形地貌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从6%提升到80%,摇身变成“有田有林、路渠相通”的“矿旅景区”,每年吸引游客数万人。截至2022年,大冶已完成生态修复矿山项目 8 个,工矿废弃地复垦面积达到1578公顷,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获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科研助力 从“矿竭城衰”到“绿色百强”

从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到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再到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排名不断提升,大冶借助科研力量打造“无废矿区”,鼓励矿企延长产业链,稳步减少资源依赖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走出了一条从“矿竭城衰”到“绿色百强”的发展之路。

“山山藏瑰宝、处处埋金洋”。大冶市金山店镇因工矿业而兴,53年的开采形成了2150万方的锡冶山尾矿库,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存在环境污染隐患和溃坝风险。尾砂是选矿厂将矿石磨细,选取有用成分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而在固废处理的专业人员看来,尾砂更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湖北绿洲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周福林:依靠我们先进的生产工艺,对砂、泥,以及相关有价元素的提取进行分离,这样的话,砂在市场上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

自2019年落户金山店镇后,绿洲源尾砂综合再利用项目在政府支持下,一边建设厂区,一边开展研发工作,至今已累计获得17项专利。今年2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资深院士赵鹏大领衔的院士工作站,在湖北绿洲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湖北绿洲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周福林:成立了院士工作站以后,组建了专家团队,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水稳路基材料、矿坑生态修复填充料、免烧砖、陶粒、瓷砖等等方面,形成了多项成果。

尾砂经过初步筛选后,剩下的尾矿泥如何进行有效利用,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绿洲源项目在多次小试生产过程中,发现洗砂和压滤两大关键生产工艺还存在瓶颈。经过与多所高校科研院合作攻坚,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湖北绿洲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周福林:今年5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试生产,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产能200目以上尾矿砂回收能力,尾泥压滤含水率等关键的,指标满意度达到98%以上。

目前,绿洲源项目一期已建成,可实现年利用尾矿1000万吨。计划在全面达产5年后,将这座68米高的“头顶库”吃干榨尽,还地于民。

湖北绿洲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周福林:围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三新目标定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寻求广泛的研发合作,确保尾矿资源全方位综合利用。

在“矿业独大”的时期,大冶全市资源开采及关联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1%,税收占80.6%。最高峰时,小冶炼等“五小”企业达到1000多家。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后,大冶先后关停拆除“五小”企业971家。2009年,本地的龙头矿企兴冶矿业牵头创办了黄石山力兴冶薄板有限公司,率先实现从吃资源饭到发展制造业的转变。

黄石山力兴冶薄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乔文鸿:黄石山力兴冶薄板有限公司是钢铁行业钢板的深加工,是从地下转入地上这样一个大的转型。

而为推动钢铁、水泥、建材等优势传统资源型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冶市每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到60个,每年完成技改投资突破50亿元。山力兴冶薄板瞄准了节能、降耗、减排的绿色发展路径,对生产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黄石山力兴冶薄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乔文鸿:比如2022年公司投入技改资金1300多万元,使单位产品的吨钢消耗,比如电和天然气的消耗节能20%以上。

2022年,大冶规模以上工业中,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六大主导产业的增加值占比达 73%,经济结构从“一矿为主、工业独大”转为“三产并进、协调发展”。在2022年度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中,大冶获得“优秀”等次。

监制:洪燕

编审:刘征

主编:黄宁

统筹:邱惠 周晓焕 孙海迪

记者:湖北广电黄石融媒体记者站 肖璇 邓思弦 大冶台 张伟

新媒体编审:李桓

新媒体编辑:李小涵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