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万里长江绘新图·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一线踏访 | 一粒种子的合力攻坚

长江云新闻  2023-08-12 19:44:50
分享到:

在襄阳市黄集镇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育种科研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这个应该也是在生长十到十五天,果穗没有包住之后,果穗顶部籽粒有点腐烂。”

今年,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试种了200亩玉米,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个品种,规模全国最大。依托这片试验田,实验室正在开展基因组育种。4万个基因,对种植规模有很高的要求。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湖北洪山实验室副教授李文强:“基因组育种,它不可能说我就种一两行,它是种一片,就这一片产量高才可以。有了这么大面积才能来做这个事情,全国来说是第一家来做这个事情的。”

2021年以来,湖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省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布局组建了9家湖北实验室。其中,以华中农业大学为牵头单位成立的洪山实验室,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玉米育种中的外来种质依赖。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湖北洪山实验室教授肖英杰:“我们洪山实验室成立的一个最大的使命,就是要实现上、中、下游全线贯通,形成一股合力,做有组织科研。”

除了硬投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上,省里也赋予实验室更大的权限。洪山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市场化运作方式,比如,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对成果完成人给予70%-99%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湖北洪山实验室教授肖英杰:“华中农业大学和洪山实验室双聘,高薪聘请优秀人才,只要你能达到这个水平,能够创造这些价值,不会吝惜薪水的。”

将华农的科研资源组织起来的同时,洪山实验室,还瞄准产业化需求,吸纳湖北省内各农科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多方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探索“纸变钱”的更多模式,实现科研的可持续性和产业化。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陈庚申:“华农主要负责种源的创制,我们农科院主要负责品种的选育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开发,公司主要负责种子生产、销售,整个育种创新的链条都被打通了。”

两年探索,洪山实验室围绕水稻、油菜、玉米、柑橘、生猪、淡水鱼等优势特色物种,形成了十大标志性成果,其中包括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的发现,湖北省近30年来首个国审生猪品种“硒都黑猪”的培育等等。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余旭东 唐清辉 王珣 卞勇 襄阳站 张雪晶 责任编辑 徐珊珊)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