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科学“鄂”知道 科普“开放麦”|韩晓乐:大V话“科普” 传递科学力量

  2023-07-11 17:47:17
分享到:

编前语:5月30日,由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湖北省科技厅主办、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承办的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特色科技活动——科学“鄂”知道•专家科普“开放麦”在武汉举行。本次活动汇聚科普理论研究领域,聚焦江豚保护、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研究等领域知名科普专家,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开放麦”向全国、全网展示湖北深厚的科教实力和科普力量。

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科技活动周推荐官韩晓乐长期以来从事科普理论研究、科普作品的创作。什么是科普?怎样做科普?新时代科普该如何完成新使命?她在本次“开放麦”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一起走进她的科普故事。

大V话“科普” 传递科学力量韩晓乐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韩晓乐。2012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这是我工作的第11个年头。在学校上着化学学科里最难的物理化学,承担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同时利用科普服务社会大众、服务广大师生。从科普理论的研究着手,通过科普作品的创作、科普政策的探究、科普路径的创新,持续推进科普反哺教书育人,将科研成果科普化、打造一流科普课程、出版科普教材,提升学生们的科普实践技能,助力学生创新创业,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实践过程中,我对科学普及也有了很多思考与感悟,感谢湖北省科技活动周提供这样的机会,与您一起“话”科普。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一颗独特得无与伦比的星球。在这颗独特的星球上诞生了生命,诞生了人类,进而诞生了科学。科学除了让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它还让人类试着去理解地球以及生命的独特。大象和裸鼹鼠为什么不得癌症?熊猫如何从上古神兽变成“呆萌界”的“扛把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基因吗?我们真的是在被菌群无形地控制着吗?其实通过生命科学的知识,会很快找找以上问题的答案。你会发现:大象很厉害、裸鼹鼠很厉害,微生物也很厉害,科学知识帮助我们建立“感受到造物的神奇,体会众生平等”的觉知,“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甚至拥有悲天悯人的共情、超脱生死的达观。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认识、思想,让我们越来越可能跟周围的人、事儿,形成共鸣或者和解。正所谓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宇宙是无穷的,世界是美好的,生命是神奇的,学习是终身的,我想这就是科学传递的力量,而传递这种力量的最佳方式就是科学普及。

那么通过科普让科学流行,到底是为了对科学好,还是为了对人类好呢?成年人不做选择题,那我就从我的专业回答这个问题。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了热力学的卡诺原理:凡是不以做功为目的的传热都是浪费。1934年克拉贝隆把这个原理它画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提出卡诺循环。这个循环是基于可逆过程的理想情形,它如同理想的爱人一样根本就不存在。可是,不存在的理想,自有其价值。这个可逆过程里的“可逆”两个字启发人类把热机倒过来使用,让它把热量从低温处带到高温处,让低温处的温度更低。感谢卡诺和克拉贝隆,才有了冰箱和空调,我们也能在夏天吃上冰激凌和凉西瓜。不难看出,科学在不停地启发人类,人类通过科学不断地理解世界。科学普及推动这一切的发生。因此,如何在新时代看待科学普及?请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同等重要思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请深刻解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请期待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

既然在今天科普如此重要?那“科普”的标准是什么?换句话说,所谓“科普”,到底是选择“科学”还是选择“普及”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科学知识一旦变得严格起来,就会非常枯燥。大家喜欢听“薛定谔的猫”的故事,不代表大家真的就想要去学习怎么求解薛定谔方程,所以必须在“科学”和“普及”之间保持平衡。但是,在科学的传播过程中,要保证一个作品的科学性,那用户的接受度可能就会大大降低;而如果要吸引更多的用户,那么准确性上可能就要大打折扣。比如看到一个有关科技进展的作品,你可能只会觉得“这个好神奇”,而没有学到任何科学原理,更没有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怀疑精神。这样的科普,只是在让人们相信各种“奇迹”,这会导致人们开始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新的“魔法”。因此,好的科普创作一定是符合传播逻辑的科学作品。

什么是科学作品?我想科普创作者首先要打消公众就应该老老实实地仰望科学这一认知。想要取得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与信任,必须把科学本身的逻辑解释清楚,让人能够独立思考、自己做判断。这个工作非常非常难,但是非常非常值得做。我们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做智慧的生产者。因为有知识不等于有思想,知识只是一点,思想则是包含这一点的前因后果,它可以是一个故事,还可以是一套方法论。比如说,你告诉我蜜蜂传递信息是靠跳舞,这只是一个知识。我拿它有什么用呢?但如果你告诉我蜜蜂的群体决策机制:怎么侦查、怎么交换信息、怎么投票表决、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跟人类的决策方式怎么对比?那这个作品就很有意思了。读者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多少条知识,更是思维的乐趣,而且思想可以借鉴、可以类比、可以举一反三、可以跟别的思想组合。思想可以让人成长,可以作为工具和武器。我们不难理解,科普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而是引导大众进行自我教育,保持终生学习。

科普在新时代又该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想新时代的科普已不仅仅局限在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而是通过高质量的科学传递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沉睡的那部分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人类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构建。从而唤醒大众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智慧、发展潜能,激发生命创造力,主动去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创新、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把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起来。我想,唯有这样科普才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完成它的新使命,营 造有利于原始创新发展的创新文化环境,形成更加高效、更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满足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国家成为科技强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浅尝,它拨开迷雾;深究,它强大心灵,这就是科普的魅力。

我们每一个人终将都是科学的受益者,殷切期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高水平的科学欣赏者,更加期望从我们中间能走出许多的科学创造者和传播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亲爱的朋友们,愿科学的光芒永远普照中华大地,愿科学在提升我们生活品质的时候也滋润我们的心灵。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学好科学,深刻地理解这个美好的宇宙和美好的自己!


记者:刘宁

编辑:胡明畅

审核:齐鸣 刘晓蕾 胡梦泉


责任编辑 胡明畅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