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次为“土专家”评职称 7名乡村人才获评“副教授”
种地、养鱼也能评职称?没错!近日,在2023武汉种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首次为10名乡村农业技术人才颁发职称聘书,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3人,他们均来自农业生产一线。这也是武汉市首次为“土专家”评职称。
秦银华
养了20多年鱼,没学过农业专业课程,没发表过论文,武汉渔水情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秦银华近日获评武汉市乡村农业技术高级职称。她坦言,刚开始提交材料时也很疑惑,高级职称相当于常规评审的“副教授”:“啥样的人才有资格评?自己符合条件吗?”
秦银华说,“评职称这个其实我们是不敢想的当时,因为觉得农民评职称是很稀罕的一个事,感觉希望很渺茫的那一种。”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女性,秦银华在黄颡鱼、银鳕鱼、太阳鱼等名特鱼类养殖方面技术水平高超,荣获新型实用专利13项,参与了湖北省沙塘鳢养殖操作规程地方标准的编写。拿到高级职称评审证书后,秦银华难掩激动。“以前很多人都瞧不上农民的一个行业,这是对行业的一个认可。所以说我们被评上了,我们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整个人的干劲会更足一些,也会更有奔头了。”
周丹丹
在武汉市蔡甸区有一座被誉为武汉版“普罗旺斯”的梦幻农场——香草花田,花田主人周丹丹获评武汉市乡村农业技术高级职称。十多年来,她通过“香草花田”项目建设,让乡野变“花田”,村民变“花匠”,使原本偏僻的小乡村变身为旅游特色村,带动300多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当她得知武汉市开展乡村农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后,积极提交了申报材料。“也是从这种答辩,交论文,还有有专家下来现场来考评,挺专业的,但是我还比较顺利,也很荣幸拿到这个职称。更有信心一起来把这种乡村振兴科技农业深入到田间地头,带领更多的农民和小伙伴走向致富,共同致富吧。”周丹丹说。
37岁的曾向朋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此次获评高级职称“土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武汉市新洲区开办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在“曾向朋家庭农场”里,水稻、鱼池、草场各占三分之一,形成草场养羊——羊粪肥田肥塘——水草喂鱼的循环经济链条。通过十多年的积累,曾向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黑山羊养殖“土专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80后的新型农民,我们这一代农业人应该挑起农业发展的重担,做好农业的领军和头雁,带动需要帮助的新农人共同走向致富之路。”曾向朋说。
曾向朋
武汉市蔡甸区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夏长兴是名副其实的“豆丝大王”,此次获评武汉市乡村农业技术高级职称。2011年,夏长兴回到家乡蔡甸,发现传统豆丝很受欢迎,但消费者只能从摊贩手上买一点,产量低且质量也不稳定。于是他找到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扎实钻研农产品加工技术,通过不断实验,不断改进,成功研制出全自动豆丝加工设备,获得国家专利。“获得高级职称我内心里还是感到很荣耀,以后我会继续扎根乡村,发挥自己的长处,带动更多的农民增产增收。”夏长兴说。
夏长兴
据了解,武汉市首批乡村农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结果显示,68人成为首批获评职称的“土专家”,其中7人获高级职称。68名获评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43周岁,获评高级职称的人员平均年龄也未超过47周岁。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人事处处长康锡龙告诉记者,在乡村生产一线,活跃着一批拥有高超生产技术,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人才,开展乡村农业技术职称评审,就是要把这批“土专家”遴选出来,壮大乡村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推进武汉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是立导向,突出将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先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带动村民致富等方面的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激励人才扎根乡村一线干事创业;二是给待遇,获评乡村农业技术职称的‘土专家’可享受同级别常规职称的专家待遇,切实提升‘土专家’社会认可度,让农民这个职业更有盼头,坚定人才到乡创新创业决心;三是强带动,通过提供特色培训服务、纳入相关师资库等方式,充分发挥‘土专家’示范带动作用,激励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潜力。”康锡龙说。
湖北之声记者:彭文娟
通讯员:王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