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洞察:从“大修”到“智养” 桥梁运维进入智能化时代(下)
目前,我国现有桥梁约110多万座, 其中武汉大大小小的城市桥梁加起来有近700座,桥梁安全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如何对桥梁进行养护,哪些桥需要小修,哪些桥要像长丰桥一样进行大修,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国大型桥梁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但是达到100年需要满足建设优良、运行环境优良、运维养护优良这三个条件。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桥梁建设重建不重养,只有当桥梁已经明显出现病害的时候才会展开治疗、维护,但如今在桥梁建设之初,桥梁专家就会对容易出现病害的部位,提前布防。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研究所 副所长 王亚飞:大型悬索桥,主缆是最重要的受力构件,它如果锈蚀后面的结果就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在建桥之初,在主缆里布设通风系统,把干燥的空气打进去,让湿润的空气出来,避免锈蚀。
运行环境方面,加强桥梁监测。在位于武汉梅家山的武汉城投集团城运公司的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紧盯屏幕,24小时不停的监测武汉市三环内的15座跨江桥梁,屏幕上各种数据、图像实时变化,目前几乎武汉所有的桥梁都安装了智慧监测系统。同时,针对不同桥梁的使用时间和特性,工作人员还会重点观测某一项数据,例如白沙洲长江大桥,因为地处三环线上,重载车辆多,桥面易发生位移,在白沙洲大桥上一共安装了60个数据观测点,实时对桥梁位移情况进行监测。
武汉城运集团监控指挥中心主任 李东方:黄颜色的线就是它向下下扰的情况的一个监测,她的黄线如果在这个范围内的话就是正常的一个浮动,如果触碰蓝色区域的话就会给我一个提示的告警,触碰橙色区域就是异常告警,触碰红色区域就达到了我们设计的阈值,就要重点关注了,同时我们会调取现场的监控视频,是不是有重载车集中通行引起的。
同时,对于已经建成的桥梁,用于定期巡查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例如:桥墩、缆索部位的数据采集,之前只能靠技术人员现场爬,1个100米的桥墩爬上爬下需要1个小时,不仅效率低且安全风险高。现在,检测人员仅需一部无人机或巡检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各种智能设备,几秒钟即可完成数据采集和上传。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研究所 副所长 王亚飞:要不要修,什么时候修,是大修还是小修,实际上是一个管养决策问题,我们的监测系统还有智慧管养系统,收集上来大量的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因为要做荷载试验,要详细检查,再做封路这样的一些决策,减少了对交通的影响。
这些智能监测设备也在根据桥梁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更新,为桥梁养护不断提供依据。
武汉城运集团项目管理部副部长 周潇:比如说鹦鹉洲桥我们在风震之后,我们增加了阻尼器减少它的振动,在二七长江大桥为了减少冰棱我们增加了环境监测设备,比如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之类的,在白沙洲长江大桥针对于超载车通行的情况,增加了动态称重系统,通过这些数据感知设备的采集,为我们智慧管养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为武汉市民的安全出行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目前,武汉市的桥梁智慧化管养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颁布的《武汉市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桥梁管养职责、单位、经费投入和发展方向。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研究所 副所长 王亚飞:基本杜绝桥梁失管失控,做到桥梁都有人管有人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桥梁安全、长寿、耐久。
2022年武汉城市桥梁智慧管养平台建成,截至2023年1月,武汉市800余座城市桥梁已经实现了智慧康养一体化。广大市民也可以参与到桥梁管养中来,共同降低桥梁康养成本、减少因桥梁结构物损毁产生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共治共享。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研究所 副所长 王亚飞:每个市民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发现桥梁问题,汇报给相关部门,也可以打电话,让他们进行进一步处置,所有人都参与、所有人都享受成果。
(来源:经视直播 记者:李上 宋玥 责任编辑:王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