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竹溪县: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02-18 17:14:01
分享到:

近年来,十堰市竹溪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两山”改革创新,打通生态资源变现通道,实现生态质量和经济效益双提升。2021年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值排全省第三类县市区第3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前十,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县。

厚植绿色底蕴

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实施全域提升,构建全域美丽。坚持铸内核、强屏障、护廊道,突出抓好全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风貌提升,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增绿扩绿、精准灭荒、林相改造、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繁育,全县森林覆盖率82.6%,植被覆盖率87.3%。先后获评中国生态自然景观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县、全国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聚力绿色低碳,推动转型发展。坚持抓改造促存量、抓集群促总量、抓创业促增量、抓创新促变量,深度对接全省“三高地两基地”、全市“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重构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水产业、新能源、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培育龙王垭、梅子贡、中鑫科技、双竹食品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以茶叶、生漆、中药材、贡米、魔芋、木本油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102万亩。创成全国茶叶扶贫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成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创建示范县。

加速生态蜕变,发展美丽经济。聚力“资源共享、融合叠加、业态联动”,通过“生态+农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等模式,加快将美丽生态演变成“美丽经济”。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8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个,认证“两品一标”6个,有机认证企业55家,国家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11个。实施“15315”全域旅游计划,推进“十旅融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6个,创成龙王垭4A级景区,3A级旅游景区10个,建成乡村旅游景点60多个,夯土小镇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项目名录。

聚焦绿色赋能

拓展生态资源增值变现通道

开展确权评估,在生态价值量化上破题。摸清生态家底。对全县林地、生态公益林、森林质量、林地保护、林地权属等进行逐一登记,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形成生态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实行确权发证。完成全县22条河流、49座水库和29万公顷林地的划界确权任务,并全部颁发自然资源不动产权证书。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房一体”确权登记,探索林权交易及登记发证工作,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开展价值评估。聘请北京林业大学开展生态资源评估和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工作,在全省首个形成GEP核算报告,全县GEP总值达6000多亿元。

建立“两山”银行,在创新绿色金融上破冰。建立“两山”实践制度机制。制定竹溪县“两山”实践创新工作方案和“两山银行”试点实施方案,构建生态资源的“调查-评估-管控-流转-储备-策划-提升-开发-监管”的全过程工作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量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环境治理评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赋能增值”。搭建“两山银行”运营平台。2021年12月,成立鄂渝陕毗邻地区首家“两山”银行,下设评估、收储、交易、运营、风控五大中心,分别行使产权收储和资源提升、资源测量和动态管理、资源价值评估、资源项目增信、资源打包和市场交易、全过程风险控制等功能,推动生态产品“明码标价”有序交易,让绿水青山有颜、有价、有市。探索开发绿色金融产品。通过引入金融机构、国有资本、社会资本、运营团队、咨询机构,参与运营平台的经营管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数据链、产业链、金融链“三链融合”。竹溪农商行与竹溪县两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签订50亿元综合授信意见书,探索开发“茶叶贷”“碳林贷”“乡村旅游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完成交易额5亿元。

探索“三变”新路,在推动资源变现上破解。推动资源变资产改革。竹溪县“两山银行”成立之初,与龙井种植专业合作社、四点灵茶业公司等27家茶叶种植加工企业签订了生态资源存放开发协议,将碎片化、分散、闲置的茶叶资源、茶业资产通过“两山银行”平台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交易,推动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资本。推动资金变股金改革。采取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多种形式,将33万亩茶园基地资源流转到县“两山银行”平台,再由商业银行推出茶农贷、茶企贷、茶商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主要用于茶叶育苗、种植、加工、市场开发、品牌建设等。2022年3月,竹溪农商行发放首笔3亿元“茶叶贷”。推动农民变股民改革。通过建立“茶业集团+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模式,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推动村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2022年,全县茶业全产业链新增产值10亿元,带动2万余人增收。

推动绿色发展

着力放大绿色经济蝶变效应

实行绿色招商,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推行绿色招商、靶向招商,坚持用“首位产业、招大引强、科技引领、生态环保”四把尺子衡量项目,招引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旗舰型项目。近三年,先后引进江苏华兴、武汉马应龙、劲牌持正堂等头部企业8家,人福医药、哈尔滨锦宇等上市企业5家,中青旅、中国能源等央企3家。

致力绿色增值,推动产业化茧成蝶。立足独特的优质生态、独有的特色产业、独到的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促进深度开发,把资源变成产业,把产业变成品牌,把品牌变成财富,从“卖资源”升级迭代为“卖产品”“卖品牌”“卖技术”“卖文化”,提升县域经济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立足竹溪得天独厚的“高锶、富硒、弱碱、低钠、软水”天然矿泉水资源,引进跨国企业华彬集团,在偏远深山建成全球著名品牌芙丝矿泉水挪威境外唯一生产基地。以华彬芙丝为龙头,引进伊利等知名企业投资建设功能饮料生产线,开发生产婴儿水、孕妇水、面膜水、气泡水、老年健康水等新产品,把竹溪打造成高端饮品供给基地,五年内可形成超百亿元产业集群。

构建绿色体系,推动产业换道领跑。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加快发展以保健食品饮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森林康养、健康养生、药膳食疗、天然氧吧、康复养老、康养地产等为主的生态康养产业。以广东百草堂、苏州雷允上、劲牌持正堂、人福医药、神农爱民、同仁堂、九州通等头部企业、老字号企业为龙头,推动OTC药品、口腔健康产品、母婴健康产品、化妆品、保健品、食疗养生产品等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心血管、脑血管、痛风病、抗菌消炎、生物制剂、DNA检测试剂、甾体类原料药、中间体、成品药等系列产品,建设中国原料药生产基地、中国药膳产业发展中心、药食同源交易中心。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陈赟 杜可飞 通讯员郭浩 郭军 付延峰 责任编辑 张煜)


责任编辑 张煜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