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正月里来____,请填空

  2023-01-25 10:18:06
分享到:

卯兔踏春

邱俊霖

寅虎辞岁去,卯兔踏春来。伴随着春天的临近,历史的车轮来到了2023年。这一年,对应的是我国农历的癸卯兔年。

兔是十二生肖之一,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卯。古人为了方便纪年,根据动物的习性,将12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结合,形成了十二生肖。

这种结合有其规律和依据:动物们的习性与十二地支所对应的时间相吻合。例如子时为23时至凌晨1时,这个时候老鼠活动最频繁,因此被称为“子鼠”。而卯时对应5时至7时,兔子喜欢在清晨出窝去食用带有晨露的青草,古人便将卯时与兔子结合起来,称为“卯兔”。

兔子温柔可爱、机智灵敏,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的喜爱。《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梁孝王刘武曾经建了一座“兔园”,用来养兔子。南北朝时的《孙子算经》中有个“雉兔同笼”的经典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中,总头数为35,总足数为94,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正所谓问题源自生活,南北朝的人们会想出这样的算数题目,说明当时养兔已十分常见。

玉兔洁白无瑕,所以古人将其看作善良、纯洁、吉祥的象征。在古代的铜镜和各类瓷器中,都不乏玉兔的影子。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唐瓷兔,小巧玲珑,活灵活现,据说是唐朝孩子们的玩具。还有一件辽代“三彩刻花兔纹小碟”,内底刻画有一只在坡地上回首观望的兔子,周边饰以花草纹。瓷器上的小兔子两耳竖起,仿佛在观察四周情况,时刻准备着奔跑跳跃,生动自然。

兔子虽然可爱,但也躲不过“吃货”们的嘴。我们熟知的故事“守株待兔”,那个宋国人捡到撞死的兔子后提回家,肯定是要将其端上餐桌的。《诗经·小雅·瓠叶》中也提到先民吃兔子的情景,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之语。主人家用兔子肉招待来客,烹制方式也多,有煨熏烤等。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的野兔很多,有时候甚至大量繁衍,为害庄稼。《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永淳年间,“岚、胜州兔害稼,千万为群,食苗尽”,这也难怪人们会想着吃兔子肉来改善伙食了。

在古代,普通野兔大部分是黑色的,白兔则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古人认为统治者有德行、治国有方,白兔才会出现。老百姓或地方官员见到白兔出现,通常会将其献给朝廷。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好大喜功,非常喜欢祥瑞,天下便掀起了一阵“献兔”潮。后来宫里的白兔产崽,礼部还请求祭告宗庙,文武百官也都上奏庆贺。

在我国,还有一个关于兔子的美丽传说。相传嫦娥吃了仙药后奔向月宫,陪伴在她身旁的便是一只玉兔。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这只玉兔溜出宫门,变成天竺国的假公主,想诱取唐僧的元阳,成太乙上仙。当然了,这只是小说里的桥段。

传说中,玉兔在广寒宫里捣制长生不老药,这让玉兔拥有了“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中国的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号”,善良、纯洁、敏捷的玉兔,直到现在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正月里来打灯笼

杨广虎

关中方言,“打灯笼”,其实就是“挑灯笼”。旧时过年,大人给小孩一根长约一米的高粱秆或细棍、树枝,小孩便用此挑着灯笼,晚上在村里四处游荡、嬉闹。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要打灯笼,确实要找舅,大实话。陕西农村过年,一般大年初二去舅家拜年。初十以后,舅家开始给外甥、外甥女送灯。这些年提前了,一般初三就开始送灯。“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在关中,舅舅一般送一对灯笼、10根蜡烛、10根麻花,连送12年。接到灯后,孩子们每晚打灯笼,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的“玩灯”叫作“闹灯”。正月十六晚上是一年灯节的最后一晚,所以叫作“完灯”。

街上的灯笼样式很多,有宫灯、碌碡灯、莲花灯、盆灯、龙灯、羊灯、鱼灯、花鸟灯等。过去一般人家送的灯笼就是“牛屎普塔子”“火罐”两种,比较小,方便小孩提携。这个“牛屎普塔子”很形象,就像土路上的牛屎一样,充满质朴和乡土味道。折叠后,它不过几张纸的厚度,底部有个铜钱般大的座子点蜡烛。大人帮忙点上细细的羊油小红蜡,按住底子,慢慢把压叠的纸向上拉开,然后轻轻在其上方用细绳穿上一根木棍,交到孩子手中。这种灯笼便宜、实惠,每个几毛钱,大红、大黄或大绿,颜色明艳、简单,但经不住风吹,不好平衡,蜡烛一倒就着火了。“火罐”灯笼,骨架多采用竹篾、苇条、高粱蔑、铁丝等材料,底座较稳当,里面密不透风,抗风能力强,一般左右上下摇晃,不易着火,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在黑夜中格外耀眼,让人倍感温暖喜庆。

孩子12岁那年春节,舅家要送一对大红宫灯,长方体,4个面,灯内的4根高粱秆代表春夏秋冬,上孔为天,下孔为地,12个竹插扎为圆形,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复杂的由24根高粱秆组成,两根为一组,共12组,代表12个月,24根又代表二十四节气,4个面代表四季,每个面绘制花草虫鱼,还用玻璃纸做成匝纹、流苏,系上长长的红灯穗,迎风飘舞。和大红宫灯同时送的还有一对老虎或双鱼形状的大花糕,若是男孩则寓意虎虎有生气,是女儿则寓意像鱼儿一样活泼可爱。

接到舅家的灯笼,天还没黑,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点上灯笼,成群结队,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一起“游灯”。有的不小心将蜡油滴到手上,钻心疼,也忍着,随着大队伍前行。有时候下了雪,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新衣服和“棉窝窝”,踩着积雪,听着噗噗的踩雪声,打着灯笼,追着亮光,直到蜡烛一根接一根燃烧完,才在父母的声声呼唤下恋恋不舍地回家。

正月里,啥事也不干。白天串亲戚、看社火,晚上就是打灯笼,毫无目的地游荡。孩子们心地单纯,来来往往,走走停停。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前头舞的是龙灯,后跟狮子绣球灯、丹凤朝阳灯、对对鸳鸯灯、三请诸葛灯、四马奔腾灯、五子登科灯、六绿蛾儿灯、七夕织女灯、八仙过海灯、九九长命灯、十莲结子灯、十一风摆雪花灯、十二蜡梅迎春灯。普天同庆闹花灯,迎来五谷大丰登。”农村没有这么多灯。正月十五,大人们提上火罐灯、带上烟酒供品到祖坟上“挂灯”,回到家,敲锣打鼓放鞭炮放烟花“放天灯”,黑暗的天空“金龙狂舞”“天女散花”。小孩子们打着灯笼四处观看。也有的人家,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正月十五上面灯,屋里屋外亮晶晶。照眼眼明照耳聪,照照鼻子喘气通。”十五晚上,家里要高高挂起灯笼,满院通明,寓意让鬼邪无处躲藏,同时焚香点烛,祈求平安吉祥。孩子们一直打灯笼游玩,等不到十六月亮圆,就想办法“完灯”了。

“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孩子们互相对着灯笼吹气,把蜡烛吹倒,让大红灯笼燃烧起来;要么故意挤来挤去,灯碰灯,让灯笼摇晃燃烧;要么一起站在高高的崖上,大声呼喊着,让风把灯笼点着。大一点的孩子逗着说:“你看你灯笼下面有个啥?”不知情的小孩提起灯笼,蜡烛一倒就燃烧了。有的故意把“呲花”放在灯笼下点燃,也有把鞭炮扔进灯笼里的,还有趁机踢一脚灯笼的……总之,一个目的,要把灯笼统统“消灭”掉,以求来年平平安安。

传统手工制作灯笼费时费力,需要耐心和细心,已经很少见了。如今,市面上有许多高科技LED的塑料灯笼,各种大型花灯、灯展更是气势恢宏,栩栩如生,小孩子却很少打灯笼游玩,只能“云上打灯笼”了。但儿时的记忆依然那么深刻,在正月里,在农村,在风雪中,那些伙伴,那些灯笼,大家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不懂风尘,充满童真,脸上满是健康爽朗的笑,如今想来,甚是怀念。

沐川草龙舞起来

朱仲祥

翻腾、叩首、摆尾……在铿锵有力的川剧锣鼓声中,两条金光灿灿、栩栩如生的“中华龙”,在50名身穿民族服装的壮汉进退有序的合力共舞中“活”了起来,时而腾空望月,时而卧地盘旋,时而双龙戏珠,时而九曲游动,引来阵阵喝彩。这就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沐川草龙。

龙是华夏民族崇奉的图腾。《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川西南沐川县传承千年的春节舞草龙习俗,就是中华龙图腾的节日表达之一。

据地方志记载,地处乐山市乌蒙山区的沐川县,扎草龙、舞草龙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开始,当地就有草龙表演,目的自然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之时,赤身光臂、下着草裙的健壮汉子高举草龙在大街上奋力挥舞,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姿势,场面惊险刺激,给节日平添了无尽的欢乐气氛。为此,每到春节特别是元宵夜,县城里总是万人空巷观看舞草龙。

我曾走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草编(沐川草龙)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彬,向他讨教沐川草龙的制作工艺。他说,沐川是乌蒙山区农业县,每年秋收时节,就开始为过年舞龙做准备。这时节,收割后的稻草随处可见。那威风凛凛、鳞甲飞扬的龙,就是用这些稻草精挑细选后绑扎而成的。由于扎草龙对草的要求很高,所以,稻草资源很关键。“有时,我们找了几百亩田,够标准的往往不过两三亩。”

然后设计和绑扎龙骨架。要选取2—3年生慈竹,划成柔韧的篾条,作为龙骨架的支撑。龙身全长一般50米,龙头、龙身、龙尾设计精巧,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协调灵活。龙眼、龙须、龙角、龙鳞、龙爪是体现草龙精气神的部分,更要活灵活现。经过精选的稻草,还要用硫黄熏蒸,使其金黄柔韧,防止虫蛀。然后将稻草绑扎上骨架,成为闪闪发光的龙鳞。最后把龙头、龙身几个部分连接起来,再在已经基本成型的草龙上装饰以龙须和犄角等。编扎草龙的重点在龙头。龙头部分主要由眼、须、齿、舌、上颚、下颚、龙角、胡子、鼻及火焰组成。用熏蒸好的稻草为龙头的骨架上草,最后将龙头、龙身、龙尾及龙筋组装起来,一条草龙就做好了。

沐川草龙的精妙之处,还在于舞。每到草龙“出窠”之时,数十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强健汉子身着黄色短裤、头戴草帽、身披草肩、腰系草裙、脚穿草鞋,在铿锵的锣鼓音乐伴奏下舞龙腾飞。经过历代的技艺沉积,沐川舞龙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招数,常见的姿势有雪花盖顶、盘根打柱、纺线线、走之字台步、黄龙缠腰等。这些动作的编排寓意深刻,将巨龙腾飞、二龙戏珠、群龙朝拜、神龙搅海、尊龙吐雾等显示龙的灵性和威严的形体动作演绎得淋漓尽致。几十号人一齐出场,伴随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草龙舞动,一齐高呼,声震九霄。那气势简直就像真龙降临,翻江倒海,磅礴壮观。从人们激越欢快的舞龙动作里,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和对于吉祥、安康、幸福日子的追求与向往。

除了男子舞龙,沐川还成立了一支女子舞龙队,女队员们舞起草龙来巾帼不让须眉,英姿飒爽,别有神韵。

现在,沐川人不仅在春节舞动草龙,还把舞草龙编排进县里的大型旅游实景表演《乌蒙沐歌》,每个周末都为外地游客表演,使沐川草龙这一非遗项目得到更多展示。

至今不衰的沐川草龙文化,是中华龙舞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古代巴蜀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的春节传统民俗在沐川草龙的翻腾翔舞中,益发鲜活起来、精神起来。

闹秧歌

朱明东

嘀喇哒,嘀喇哒,喇哒喇哒嘀喇哒,咚了咚咚哐……梦中,我又听到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秧歌调。在热烈的曲调中,我牵魂绕梦,像清风一样飞向久远的童年时代。

闹秧歌是东北地区正月里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主要用唢呐和锣鼓伴奏,充满喜庆地跳,就是一种闹,“闹秧歌”由此而来。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我的乡亲们最喜爱的娱乐就是秧歌,百扭不厌。闹秧歌是团结奔放的激情宣泄,是粗犷豪迈的性情挥洒,更是纯朴勤劳的生命写照。整个童年,我听得最多的是正月里的秧歌调,看得最多的是正月里的秧歌舞。

那时的农村,一到正月就闹秧歌。秧歌队伍由两三百人组成。除队长,前排领队,唢呐、锣、鼓师傅外,其余皆为秧歌队员。经过短暂的演练,秧歌队终于粉墨登场,足迹烙印在村里每条宽宽窄窄、长长短短的雪路上。清脆欢快的秧歌调响起来了。它打破了冬日的沉寂,唤醒了酣睡的土地,敲碎了皑皑白雪,驱走了沉沉寒气。秧歌调响起的一刻,也是濒临年关之时。辛劳了一年的乡亲们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愁事、难事、琐碎事,轻轻松松地把自己融汇到这优美的曲调中,好像所有忧愁、不快和烦恼都能被这秧歌调吹得一干二净似的。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整个乡村都被秧歌调渲染着、荡涤着,其时间之长是任何娱乐都不能比拟的。这和那时的农村冬季休闲时间较长、人们企盼欢乐的日子持久有直接关系。

那时的男女秧歌服已经逐渐从简单的白头巾、红绸带转向彩色的头饰、套装、绸带和扇子了。在欢快的曲调声中,秧歌队员们身着艳服分成几排,队列像长龙一样在乡村雪路上舞动着。在秧歌服的装饰和映衬下,男队员潇洒、活泼,女队员则显得更加妩媚、艳丽。伴随由唢呐、锣鼓组成的秧歌调,秧歌队员们一手舞彩绸一手摇彩扇,进两步退一步,左一摆右一扭。扭到兴奋时,队员们有的挤眉弄眼,情态夸张,有的耸肩弓背,步履蜿蜒,有的摇摇摆摆,羞羞答答。天寒地冻里,扭出了东北人特有的浑厚风韵、豪放风格、淳朴风情,异样姿态容纳了多彩内涵。火爆气氛下,路两侧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喜气洋洋中品头论足,目不暇接中你拥我挤。个子高的还好说,个子矮的只好踮着脚看,有的干脆爬到路旁的围墙或柴火垛上居高临下欣赏。看得出了神,看得着了迷,如痴如醉,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孩子们则兴高采烈地尾随着秧歌队,从村子的东头跟到西头,雀跃着,嬉闹着,奔跑着,有的干脆跟着模仿去扭去跳……

嘀喇哒,嘀喇哒,喇哒喇哒嘀喇哒,咚了咚咚哐……秧歌调在吹奏,在飘荡;秧歌队在行走,在舞蹈。喜庆的气氛笼罩着寒冷的冬日,弥漫在乡村的上空,久久不散,仿佛春天已经提前到来。

野粥记

叶梓

正月十五吃元宵。一碗元宵吃毕,年,就算结束了。但苏州东山镇的陆巷古村与众不同,元宵之后,正月十六还要喝一碗野粥,年才算真正结束。

说是野粥,其实跟腊八粥也差不多,无非是一锅粥而已,只是因人而异地往里面加入了白果、板栗、菱角、藕块、花生。薄厚也因人而异。苏州人把粥的稀稠不说稀稠,而要说成薄厚,薄者,稀粥,厚者,稠粥。这种说法很独特,也很有意思。

为什么正月十六的粥叫野粥呢?这是陆巷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没有人问为什么,但都会气定神闲地喝一碗粥,像是生活中一场不可或缺的仪式。要是时光退回到二三十年前,这一碗粥是要在屋外烧的。这大抵是叫野粥的原因吧。

正月十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带着提前准备好的野粥食材,在村子后面的半山腰找一块地方,支起锅灶,煮一锅丰盛的野粥。锅就支在石头上面,柴火也是就地取材。一帮子人围在一起,聚闲,聊天,一锅粥就在边上慢笃笃地煮着,一直煮到稀烂,反正山上的柴火,多的是。这样的场景,想想也是美好的,在大地的深处支起一口锅,朝向天空,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天下多么清明。

粥好了,每人盛一碗,选一棵有鸟窝的树,在树下慢慢喝——没选上有鸟窝的树,也不去抱怨。陆巷的后山遍植果树,枇杷树、橘树、杨梅,树多而密,鸟窝也多。要是在我的家乡甘肃,田野里找个鸟窝还真是难事。《陆巷村志》也记载了,临时支灶,一般也要选个离喜鹊巢近点的地方。

野粥的风俗,我查阅了不少苏州方志,鲜有提及,倒是当地一位老人的说法颇能自圆其说。他说,陆巷一带的人,祖辈是北宋南渡时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他们筚路蓝缕来到东山,为了互助协作,就约定在正月十六凑到一起,互通信息,谋划一年的生计该如何操持。而这碗粥就像药引,把大家聚到一起——久而久之,时间又给野粥赋予了消灾去祸、祈祷平安的意义。他还给我说,一直没有忘记老母亲关于吃野粥的一个习俗,就是家里哪个孩子正月里打的喷嚏多,正月十六这一天就要多吃一份野粥。这样的说法,对互联网时代的人而言,简直就是荒诞无稽的,但这何尝不是对大地的一份敬畏呢?时代急速变化,现在的人喝一碗野粥,多么恰逢其时啊。毕竟,整个春节天天酒肉穿肠,经历了半个月鸡鸭鱼肉“狂轰滥炸的”胃,是该接受一下五谷杂粮朴素的慰问了。

如今,陆巷吃野粥的风俗还在,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野粥移师家里,没有人去山坡上烧了。

不过,当地人还是叫它野粥。

正月里来打灯笼

舞草龙、闹秧歌、喝野粥……

在你的家乡

正月还有哪些民俗?

留言告诉我们吧~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 伍欣

责任编辑 伍欣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