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独家|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还要注意啥?

2022-11-12 17:34:53 
分享到:

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调整和优化防控政策的原因和主要考虑以及相关保障措施。

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评估显示,密接的密接感染风险很低,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可以节约服务保障资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各项调整和优化是基于科学的认识,也是基于循证研究的新的成果,这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

面对新调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日常防控又该怎么做?对此,长江云头条记者对话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

关注一:为何不再判定“次密接”?

“‘1个不再’,指的是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即大家熟悉的‘次密接’。这可以解放大量人力物力,从而更及时、准确地判定密接人员;‘7个不得’中,有‘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这也是对现行政策的及时优化;此外,‘1个严禁’明确指出了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也是对部分地区‘一刀切’现象的严厉制止。”

谭晓东教授介绍,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经过了专家深入的研究论证,确保审慎稳妥,是结合新冠病毒变化特征,对疫情防控经验的总结和优化。

在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总策略不动摇的情况下,两个目标被着重提到——“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此,我们要进行这次调整,也就是“5个调整、1个不再、1个取消、7个不得、8个加强、1个严禁”。

关注二:防控优化后是否意味着要完全放开?

谭晓东教授介绍:“大家可能会对防疫政策优化做过度解读,认为马上就要完全放开了,这是不对的。新调整不是放松、躺平,事实上,新政策还对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用更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例如,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等措施,都是进一步科学防控的体现。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来把风险地区和密接人员的有关调查和风险管控的工作做的更好,能够用更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平衡好我们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目标是协调一致的,这是应该明确的”,谭晓东说,实际上,新调整给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疫情应对上需要“更快”“更准”,还要统筹兼顾。

关注三:校园防控还要注意啥?

对于不少学生和家长关心的校园防控问题,谭晓东教授介绍,当前教育部门正在落实二十条措施优化校园防控,广大学生和家长可以保持关切。一定要认识到疫情威胁仍然还存在,要严格按照各级学校的要求来认真的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维护好校园的安全,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一个基本的职责”。

谭晓东教授也强调,虽然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致死率看似低,如果真的放开,可能对慢病、重症、高龄群造成无法预计的伤害,因此仍要继续坚持科学精准防控。

“我们应该要有耐心、有信心。一方面,各级机构要按照‘二十条’措施的标准来严格执行,不盲目扩大化,实行精准防控,做好认真的储备。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还是要做好自身的防护。”

各级机构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做好重要药物储备。确保重症风险的人群能得到早期、足量、规范的疫苗和药物。

普通人群还应牢记“三件套”、做好“五还要”,日常增强自身免疫力,筑牢自我防护意识,防患于未然。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桂亮)

0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