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暖新闻 | “信义”油匠 15年的“还油之路”
79岁的王金学,是十堰丹江口市的一位村民,2007年,他经营的小油坊失火,欠下乡亲们3000多斤油料。15年来,王金学一斤、两斤地偿还乡亲们的香油。不久前,他终于还完了欠乡亲们的最后两壶油。
王金学说:“我准备这会儿到新港去,去灌点油。”
王金学的老伴说:“早点去,早点回。”
王金学回答:“好,好。”
芝麻装袋后,王金学坐上去往丹江口市新港开发区的大巴车,到常去的油坊榨油。
王金学说:“好了,好了,装不下了。”
油坊老板说:“要注意身体。”
十堰丹江口市油坊老板说:“我们认识一二十年了,本本分分地地道道的农民,实干精神很好。”
还油的十几年间,王金学曾一直坚持自己榨油,返还乡亲们。但在两年前,77岁的王金学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停止繁重的油坊工作。拿着油,王金学来到他拖欠香油的最后一户村民家。
王金学说:“在家里啊,这两斤油送来了。”
郭玉莲说:“这些年你咋还记得?”
王金学说:“人嘛,在世上就讲个信用,遭了灾,这些年对不起了啊。”
郭玉莲:“说的啥话。”
这次还完油,王金学的欠账就清了。晚上回到家,他翻着已经破旧不堪的账本,历经15年,终于可以安心地合上了。
十堰丹江口市茅腊坪村村民王金学说:“我是心情像天上的石头落到地上,那好得很,轻松得很。”
上世纪50年代,王金学在自家院子里开办了一个食用油加工作坊,从不缺斤短两,油质有保证,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爱来这里榨油。
王金学说:“油做好了,人家开车来拉,用壶来装。”
生意越来越红火,日子蒸蒸日上,然而,2007年底,由于油坊电线老化,引发了大火。榨油的设备、乡亲们存在他这里的油料、四大桶香油、两万斤油饼被大火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这相当于他近6年的收入。村民们得知他的遭遇后,都没来着急兑油。
王金学说:“一看我们还在拾掇这屋里灰,小刘说,老哥子,别害怕,我回去了给别人说下,不用来灌油了,他说你明儿再做,能做了再做。”
记者说:“这上面写的兑香油账。”
王金学说:“兑换的。”
记者说:“这都是很早以前的。”
王金学说:“这记的姓名,遭(火灾)以后取了好多回数,取几笔,不是一下子取完。”
大家看到王金学在努力的还债,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赵新成把自家的两头母牛借给王金学,帮他做起了养殖。
襄阳老河口市六股泉村村民赵新成说:“人家说鱼帮水,水帮鱼困难的时候,就要相互帮。”
养殖场慢慢办了起来,生活渐渐又有了起色。然而,一场变故让王金学一家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境。两年前,王金学的儿子在山东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只留下还未成年的小孙子。
十堰丹江口市茅腊坪村村民王金学说:“现在钱没有钱,靠我自己,要做就这2年,我心里有点事,心里就好疼。”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一边种芝麻、搞养殖,一边坚持不断地榨油、还油给乡亲们。当地村委会考虑到王金学一家的实际困难,帮助王金学申请了低保。从2007年开始还油,到今年5月最后两壶油还完,15年过去了,王金学已近耄耋之年。现在,王金学还在继续忙碌着,空闲时在家帮乡亲们加工饲料。
王金学说:“这十几年,我的账(还清了),外头的羊子也好,牛也好,饲料钱也好,猪仔钱也好,我一概都不欠谁的了,我这一辈子到这个地方,我就轻松多了,心里宽阔些。”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刘慧 央视总台记者 王亚民 许伟 刘东立 殷亮 张文 丹江口台记者 高重阳 周俊沁 李诗豪 柯琰 责任编辑 王佳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