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专家发表机械工程领域的论文,医学、经济、金融领域专家发表流体力学相关论文……正常学者真能如此跨界做研究吗?
近日,知名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接连对该刊两篇论文表达“编辑关切”。其原因主要为作者身份问题。
《中国科学报》记者检索发现,两文作者群体大都来自印尼、伊朗、俄罗斯,其中一篇还涉及一名中国一作。同时,两文均有作者所在专业领域与发表论文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几个月前,类似原因还导致该刊另外一篇论文被撤稿。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学者Anna Abalkina今年3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提到,俄罗斯有一家专门出售论文署名的经纪公司,根据署名位置和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其作者身份有不同的定价,费用从1700元到近5万元人民币不等,第一作者的位置通常更贵,起价3000元。
据报道,这类跨国生意的版图近年来正在不断扩张,相关论文已渗透至许多大型学术出版机构下属期刊,让期刊编辑防不胜防。
那么,作者身份买卖是如何躲过期刊审稿人把关的?
科睿唯安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主编Nandita Quaderi认为,其运作策略可能利用了出版过程中的一个漏洞,即允许作者在手稿被接受后添加其他人的名字。这使得一些作者在论文手稿被接收后,将相关信息告知论文作者身份买卖网站,由其向外兜售论文署名权。
不过,有专家指出,一些无底线的掠夺性期刊可能也参与了论文买卖。上述俄罗斯网站就赤裸裸地声明:该网站已经与一些期刊分享了相关收入,以确保其参与该计划。
正如Abalkina所说,这种操作的规模和厚颜无耻难以想象。让更多科学家担心的是,这些伪造作者身份的论文,将会破坏公众对科学的信心。
防不胜防,难以遏制的产业
针对作者身份买卖现象,一些期刊出版商表示,他们正在调查一些引起关注的论文,并加强出版流程的审查。
“‘论文工厂’对研究和出版界都不利。”施普林格•自然的研究诚信主管Chris Graf表示,除了调查个别案件和撤回有问题的论文,他们一直在审查出版流程,并在技术上进行投资,以帮助识别企图操纵其出版系统的行为。
出版伦理委员会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也发布了指导意见,帮助期刊编辑阻止购买作者身份的行为。他们建议,编辑应要求那些提交手稿后想添加名字的作者,提供所有署名作者的各自贡献和签名许可。
目前,让期刊编辑在论文出版前找出有相关欺诈行为的作者,仍有挑战。
Abalkina表示,为了使交易更为隐蔽,很多论文工厂的合同都有保密条款。即便确认一些论文存在作者身份买卖情况,相关作者也不会据实以告。
另外,为了避免编辑的审查,涉及论文买卖的国际出版商采取了一种策略,即不再重复针对同一种期刊发文,这让编辑很难察觉到一些异常。
但她表示,也有一些线索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比如一篇论文作者来自多个不相关的学术部门,意味着他们现实中不太可能合作。另外,作者的专业与论文手稿的主题不匹配也是线索之一。
来源:科学网
(责任编辑 郑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