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之父”来汉坐诊,力劝患者不要“滥用支架”
6月13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医学领域专家胡大一教授在武汉市武昌医院“胡大一名医工作室”接诊。
2020年,武汉市武昌医院成立“胡大一名医工作室”,并聘请胡大一担任该院名誉院长。此后,只要不受疫情影响,胡大一总会挤出时间在武昌医院指导学科建设、教学查房和坐诊。
“支架之父”反对“滥用支架”
60岁的陈女士近20年来,她一直心慌、头晕,双手易发麻。因检查被查出心脏卵圆孔未闭,总是忧心忡忡。多处求诊用药后,也未见好,近期准备手术治疗。
胡大一仔细翻阅检查结果,开始了长达近20分钟的问诊。“出汗吗?”“睡眠好吗?”“情绪好不好?是不是不喜欢去热闹的地方?”
长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约四、五成伴随有焦虑、抑郁等。胡大一倡导“双心医学”,既要关注患者的心脏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
“你的问题跟情绪和睡眠关系很大,你再增加一点运动,我给你调整一下用药,把血脂和甘油三酯控制好,不到200块就可以根治。”胡大一肯定地说。
当陈女士说起令她忧心的心脏病,并准备手术时,胡大一义愤填膺:“卵圆孔未闭张三李四都可能有,你可以不必手术。支架降价了,有的医院就会诱导你介入手术,你不要上当!”
生怕陈女士手术,胡大一拿起病历上,写下“卵圆孔未闭合 封堵X 根本不用管”“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多亏问了您,要不我这两天就去手术了!”陈女士激动地说,一直都觉得自己病的很重,胡大一的话令她如释重负。
60岁的刘先生因心血管狭窄、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总在夜里憋闷醒来,在他处就诊后被告知需要支架手术。
胡大一查看病史、询问其生活习惯和情绪后,判断刘先生是焦虑引起的身体不适,并强烈反对支架手术:“如果心梗,支架手术是救命的。你只是小分支血管狭窄,放支架不能预防心梗。”刘先生临走前,胡大一在其病历上写下“不需要支架”,在下面划上双线强调。
胡大一有“中国冠脉支架之父之称”,早在1989年,胡大一引进了冠脉介入技术并在全国加以推广。曾多次跟胡大一坐诊的一位武昌医院医生告诉记者,胡大一曾在多次坐诊中反复强调要严格掌握支架置入适应症,反对滥用支架。
“支架是个金属异物,预防心梗更多需要依靠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胡大一给刘先生开出的处方中,除了抗焦虑药物,还包括了“戒烟和运动”。
“院士理念”重新定义心脏康复
在胡大一的指导下,武昌医院成立心脏康复中心,并通过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认证、授牌。
“胡大一院士向我们定义了怎么做一个好的心内科医生。”武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黄县立说,接诊心血管病人,不能轻易放支架。毕竟,植入支架后,对病人经济上、心理上都是一个负担。该院现在会综合评估病情,不是必须要放支架的,通过心脏康复治疗,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位八旬老人血管病变非常严重,需要心脏搭桥,但她高龄还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在胡大一的指导下,老人定期在心脏康复中心康复治疗,目前老人生活能自理。
坐诊中,胡大一总提醒患者“要预防”。武昌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饶玲璋作为胡大一院士工作团队成员,常随胡大一坐诊,她牢记着胡大一的话:“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心脏病发病率却没有下降,因为我们只管治疗,不管预防和康复,‘前不管,后不管’,结果病人花费更多。”
胡大一的“预防、治疗、康复”理念令武昌医院疾病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现在,我在关注处方之余,都会问及病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等,从中找出高危因素,开出的处方涉及药物、运动、营养、睡眠和戒烟限酒五大处方,改变只治不防,用全程管理改善病人生命长度和质量,降低疾病开支。”饶玲璋说。
院士寄语青年“守清廉”
结束门诊,胡大一在“院士话清廉• 青年守清廉”主题讲座中,与武昌医院70多名青年医师们畅谈对医生职业的信仰和追求。
胡大一父母亲曾在武昌医院工作,父亲是院长,母亲是妇产科专家。他说,正是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为医之德,才使他在从医的路上越走越宽,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治病救人的初心始终没变。
工作了52载,胡大一感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说,医生要敬畏生命、守住底线,不能在患者身上谋取利益,用最合理的成本,让每一位患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让医疗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 龚晓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