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乌江引》:纪实与虚构的交响

  2022-03-29 08:25:43
分享到:

“纪实与虚构的交响——长篇小说《乌江引》研讨会”3月26日在京穗两地以视频连线方式同步举行。研讨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协、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花城出版社承办,广州市文联、深圳市文联协办。

研讨会现场 

《乌江引》呈现的是长征史诗的另一个传奇,一支鲜为人知的秘密力量,这便是以“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破译主力的中革军委二局。他们利用早期无线通讯技术侦收的敌台信号,几乎成功破译了国民党军的所有密码情报,为红军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绝处逢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民党军对红军的情报却一无所获。这是人类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情报战孤例。中革军委二局,一个隐秘的存在。即使行走在自己的队伍里,他们的身份也不为人知……

长征密电全新解密,亦文亦史虚实相生。《乌江引》首发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热情反响,文学界和史学界也予以高度评价。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纪实与虚构融合的角度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性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专家们一致认为,鉴于题材的稀有性和特殊性,这是一次具有“超高难度”的创作。作家庞贝迎难而上,在小说主题、结构、叙事、人称和语言诸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使得小说文本呈现出很高的文学品质。这是一部既有历史的现场感,又有文学审美的庄重感的长篇小说力作。《乌江引》不仅是长征史诗的‘副歌’,也是对记忆和身份这个现代主题的复调呈现,更是对人类生命意志力的深情礼赞。这也是一部能够真正走向读者案头和心灵的作品,一部可望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小说佳作。在纪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上,在“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上,此作对于当今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庞贝展示1933年红星奖章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评价说:“长征是世界历史上、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能够配得上这种奇迹的文学作品很少,这也是长征对当代文学、当代作家的召唤和考验。《乌江引》可以说是交出了比较独特的文学的答卷,是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向长征这个伟大题材的致敬。”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教授看来,对于《乌江引》这样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不必沿用固定的关于纪实和虚构的概念来定位它,因为最重要的是,这个形式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则用“复活”来表述这种“还原”:“复活人物,复活现场,复活细节,这三个复活只有文学的手段才能做到,只有文学才能使这些枯燥的史料具有感染力。”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尹昌龙也在预先录制的视频中论及“还原现场”:“恰恰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突破了我们以前在关于长征的著作和文学作品所见的那些惯常写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在分析作品文体创新的同时,也谈及《乌江引》的“技术意义”:“我们关于长征的书写和想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且有特色的、有个性的、有力量的书写更是非常罕见,《乌江引》为当代文学写作关于长征的想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说到《乌江引》所引发的共鸣:“长久以来,这段历史很多人写不出来,因为隐秘战线的好多东西不好写,而庞贝用了很巧妙的手法。”

《乌江引》

研讨会上,《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诗人刘笑伟在建军95周年之际,向为《乌江引》这部作品做出贡献的所有人表达军人的敬意。从延安走来的技侦战线老兵,86岁的资深信息高级军官贺承选,作为军委二局事业的传承人,也亲临会场对《乌江引》的出版表示祝贺。

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谈及编发《乌江引》的感受。“在今天,一个作家如何把一段特殊历史或者一个特殊题材做出来,同时做得好看,庞贝的《乌江引》也是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评价说:“这是一部具有大气磅礴之势和绚烂夺目之美的探索之书、创新之作,独特之书。”

青年文学批评家丛治辰直言,《乌江引》绝非只是一部解密小说。“事实上,在这部小说中,庞贝从来都是在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和讲述军委二局工作的,而绝不仅仅是在军事层面。”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责任编辑 张奥希)


责任编辑 张奥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