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回声 | 闻一多:守洁重节 “红烛”精神永流传
毛泽东曾这样赞扬一个人,“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愿倒下,不愿屈服!”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闻一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投笔从戎为革命而战。做学问,求真理,他将要求提得很高;及私欲、涉名利,他却不愿多求。
闻一多,1899年出生在湖北浠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1912年考入清华学堂,自幼富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主张为政者要“心中为念农桑苦”,并在诗作中高呼“人民至上!”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学成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系主任和院长等职务。他为人谦逊,淡迫名利,坚守节操,始终保持廉洁风范。儿子闻立雕回忆说:父亲做事,历来一丝不苟,绝不容一丝污渍。
“富贵于我如浮云。”闻一多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也因此成为坚守原则、敢于抵制不正之风的典范。在武汉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当时的武汉市长吴国桢想在学院谋求兼职教授一职,他不顾同学情谊、不畏权贵,予以回绝;他的两个儿子曾报考西南联大附中但都没有考中,而那个时候,他正好在联大任教,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愿为儿子们请托,最终两个儿子都没有被录取。
在战火纷飞,校无宁日的情形下,大部分教授工资入不敷出,有的弃教经商,有的吃润笔,有的去当官,有的为国民党干事混津贴,甚至为为富不仁的商贾眜着良心写墓志铭。在随时可能会发生断粮的情况下,闻一多仍坚守自己的节操,不因五斗米而折腰,除了兼课以外,就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挂牌治印。
闻一多曾担任民盟中央执委和民盟云南省执委,作为民主党派的核心领导人,他谨言慎行,从不接受不义之财。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背信弃义,悍然发动内战,把枪口指向共产党人和呼吁和平、反对内战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杀害。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47岁。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郑淑俊 张项青 浠水台 通讯员 何玉洁 责任编辑 陈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