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非遗 | 烙画——以火为墨,铁笔生花绘经典

  2022-02-23 10:00:21
分享到:

火与木的相遇,并非只有化为灰烬一种结果,有时更能擦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火花。

一方木板,一支烙笔,一缕青烟,一双巧手,妙笔生花,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山林、亭阁……一幅幅精致的烙画就此诞生。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烫画、火笔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

烙画以“铁”作笔,以“火”为墨,以皴、擦、点、染等特殊技法在木头、宣纸、葫芦等材料上烙绘。其色褐黄,古朴典雅,冷暖之间,层次分明。

史应淼,湖北江夏人,著名画家,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江夏区烙画技艺非遗传承人。

其子史建文,在江夏区文化馆工作,业余时间也进行烙画创作。

72岁的史应淼,现已从事烙画创作40余年。他的创作,跳出温润的水墨纸笔之外,纵情于生硬的铁火板木之间,或勾或勒,或点或染,火候大小全凭经验掌握。

墨有五色,烙痕亦有五彩。烙画不是烧画,用过高温度的烙笔,只能烙出烧焦的“糊迹”。

真正的“烙迹”应重在“烤制”,通过不断调节烙笔的温度、与木板接触的适度和运笔的速度,由内而外的“烤”出黑褐、深褐、褐、浅褐和棕黄的颜色变化,拍不掉、磨不去,才是烙画需要的效果。

“所以烙画还是个慢工活,一天仅能画一平方尺左右。”

以烙笔的尖细部淡画出框架,用烙笔的粗阔处烫烙山体轮廓,再以略粗的烙笔烫烙树叶、树木的枝杆,树皮的斑纹和山石的细纹,显现树杆的立体效果。

远山近石,车船房舍,一笔一划都不可马虎大意。“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或有左推而右让,或有上重而下轻,或有前虚而后实,或有近密而远疏,浓淡深浅的转换间,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

制作烙画的椴木板购自网络,尺寸不同价格不等。史应淼介绍,烙画作画前,先要构思,再用铅笔在作品板上起初稿,接着就到了电烙铁上场的时刻。

“电烙铁就是五金工具店内卖的普通烙铁,只不过工人们用来焊接,我们用来作画。”史应淼介绍,根据画作内容的不同,烙铁头的粗细也有讲究,大片的云雾还会用到喷枪,直接上火“烤画”。

经过勾、皴、擦、点、染等手法,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可以说,烙画既保持了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这几年,史老师一直都在整理创新老一辈的烙画技艺,他相信只要手艺不断希望就还在,就算是铁笔在守艺人的握持下亦能生花。

“烙画的表现是古朴、典雅,它要接触电,接触火,所以太小的孩子不行。等基地建好了以后就准备招生,要把它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史应淼说道。

江夏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太明介绍,烙画是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既传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江夏将大力支持烙画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烙画,喜欢烙画,传承烙画技艺。

来源:江夏融媒、极目新闻

责任编辑:熊磊

责任编辑 黄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