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戏亦歌!美哉黄梅戏 | 湖北非遗声音馆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郎对花,姐对花
一对对到田埂下
看着这几句经典戏文
耳熟能详的唱段是否已在耳边回响
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从湖北省黄梅县流传开来的“黄梅戏”
早已深入人心
黄梅戏《女驸马》演出照 杨俊饰演冯素珍、王慧君饰演公主
“黄梅戏”,作为民间小调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省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王慧君做客《湖北非遗声音馆》,讲述湖北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之路。
黄梅戏《天仙配》剧照 王慧君饰演七仙女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清道光年间盛行于鄂东地区,后向周边地域流传中不断融合吸收,成长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1949年后,逐渐统一称为“黄梅戏”。
为什么“黄梅戏”这么好听、大家总会把它当作歌来唱呢?
“黄梅戏”唱腔淳美流畅,明快抒情。声腔分主腔、花腔、三腔三类,主腔是传统正本大戏常用唱腔。音乐伴奏,以高胡为主奏乐器。
“黄梅戏”表演质朴细致,清新活泼。行当由“三小戏”发展而来,分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虽有分工,但演员可兼扮他行。
“黄梅戏”剧目丰富、题材广泛,旧时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当代剧目约三百余出(折),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双下山》演出照 张辉饰演和尚、杨俊饰演尼姑
“黄梅戏”相对于京剧、汉剧等其它剧种来说是个年轻的剧种,在10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王慧君介绍了黄梅发展形成的几个阶段:
1、约清乾隆末期至辛亥革命。经历“独角戏”“三小戏”,向“三打七唱”衍进,积累大小剧目约200余出。邢秀娘、余海先等优秀艺人推动了剧种形成。
2、辛亥革命至1949年。班社走向职业化,进入城市,与诸多剧种交流并受影响,剧目不断丰富,声腔有所改革。
3、1949年至今。公立专业剧团建立,确立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整理创编大批优秀剧目。特别是《天仙配》等剧大获成功,推动黄梅戏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为该时期的杰出代表。1980年代,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五朵金花”脱颖而出,与黄新德、韩再芬一并成为新时期黄梅戏优秀代表。
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剧照 杨俊饰演阿朵
80年代,“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政策让“黄梅戏”在我省迅速崛起,省、市、县级黄梅戏院团相继建立。杨俊、张辉等黄梅戏演员扎根湖北,并成为了湖北黄梅戏传承发展的领军人物。
在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有国有专业院团、私营剧团和乡村业余班社等多种形式。其中,国有专业院团共计9个,分别是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黄梅县黄梅戏剧院、英山县黄梅戏剧团、罗田县黄梅戏剧团、武穴市黄梅戏剧团、蕲春县黄梅戏剧团、团凤县青年黄梅戏剧团、龙感湖黄梅戏剧团。而私营剧团和乡村业余班社遍布全省。
黄梅戏《罗帕记》剧照 程丞饰演陈赛金
中国戏曲,总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叙述故事,反映历史、展现生活、揭示善恶,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得到心灵洗礼。寓教于乐中,寓情于理上,成为传播传统中国文化、人文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
“黄梅戏”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她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湖北经济广播《湖北非遗声音馆》栏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之声、湖北经广联合承办。
从2021年6月23日起,本栏目将陆续为大家介绍今年湖北省18个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八大类别。
编辑 曾靖茹 程艺畅
责任编辑 胡明畅
编审 程琛 刘慧雯 高学良 李军震 杜雅婷
监制 洪燕 陈蕾 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