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拨拨党员群众前往武汉革命历史遗址参观学习,汲取红色精神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出深刻阐释,号召全党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全党全社会激扬起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在这里,你可以感觉到一股向上的力量!”连日来,在武汉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历史遗址,迎来了众多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大家沉浸于这些党史故事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建党精神的形成,汲取着红色的精神力量,踏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百年历史告诉我们:
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
必有坚定的信念
汉口胜利街与黎黄陂路交叉口,一座红墙赤瓦、临街而立的三层西式洋房——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掩映闹市之中。
历经岁月的洗礼,这栋老建筑如一位沧桑老者静静矗立在繁华的汉口街头,默默守护着渐行渐远的历史回忆。1926年底,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从广州迁都武汉。中国共产党在武汉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斗争错综复杂。为适应形势需要,从1926年9月到1927年4月,原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陆续完成搬迁,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被人们称为“赤都”。
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讲解员易梦妮介绍,从1926年9月至1927年10月,短短一年多,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下,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了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作出了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暴动等一系列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决策,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以后要非常注重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一句铿锵有力的湖南话不时在大厅里回响。7月2日,细雨绵绵,来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馆内通过3D效果重现当年情景,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
一拨又一拨党员来到这里,他们在参观前都会在入口处的浮雕历史墙前,面向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一声声坚定洪亮的誓言在馆内回荡响起,参观前重温入党誓词成为众多参观者的行动自觉和必修课。
1927年8月7日,汉口正值酷暑,就在这里,李维汉、瞿秋白、毛泽东、邓中夏等21位革命志士,以及共产国际代表及两位俄国同志和邓小平,冒着生命危险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
无论面临怎样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35岁的工程师陈斌有9年党龄,他正在和同事们在馆内开展追寻党的光辉足迹活动,他说:“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令人热血沸腾,脑海里浮现出革命者冲锋向前,用生命和热血在坚守理想的画面。‘八七会议’虽然只开了一天,但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绝处逢生。”
27岁的社区工作者王晓平感触颇深地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没有捷径可走,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的成果,坚持真理,坚守自己的理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依然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胸怀,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胆略,值得我们薪火相传。”
用行动告诉世界:
践行初心使命的共产党人,
为什么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6岁半的王有镇像模像样地模仿着妈妈的字迹,在便利贴上写下这行字,然后将便利贴郑重地贴到留言墙上。
为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党的历史,庆祝党的生日,孔茜带着10岁的王玺栋和6岁半的王有镇,专程从黄石赶来武汉,开启一场红色之旅。接下来几天,母女三人还计划去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孔茜希望,此行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车辆一部3号线运转党支部组织18名党员,来到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进行党史学习教育。
新党员代表莫晓磊一路参观下来感慨不已,“从成立初期的50多名党员,发展壮大为一个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长盛不衰最大的秘诀,就是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莫晓磊后悔没能把10岁的儿子带来,“应该从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了解党的历史”。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下辖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起义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五处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是风云1927年的重要见证。
毛泽东旧居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办公地兼居所,是当时中共中央农委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
7月2日,游客冒雨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纪念馆。记者苗剑 摄
1927年毛泽东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的主张。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血雨腥风的1927年,‘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倒悬’,青年毛泽东冒着生命危险,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正是革命先辈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市民黄涛参观了纪念馆后对这一点印象深刻。
7月1日上午,武汉革命博物馆全体职工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聆听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让大家眼含热泪,激动不已,大家为自己身为9500多万党员队伍中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告诉记者,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她的灵魂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礼。作为革命文物的守护人,将继续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鲜血和牺牲告诉孩子: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长大后努力建设祖国
武汉二七纪念馆是为纪念二七革命斗争而修建。7月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家长带孩子到二七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让孩子们继承红色基因,珍惜幸福生活。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全线总同盟罢工,在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斗争中,林祥谦、施洋等52位烈士惨遭杀害,数百人受伤,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革命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二七革命斗争是党领导的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峰,是中国大革命前的启明运动。
“这块铁碑见证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工人阶级,用生命和鲜血唤醒劳苦大众,带领工人阶级浴血奋战,争取自由和人权的历史。”在纪念馆二楼入口处,馆长李云指着展示柜里的铁碑说。
市民肖晶滢带着儿子吴正谦参观武汉二七纪念馆。吴正谦是汉口回民小学学生,9月将升读四年级。馆内的史料图片、复原场景、各类实物,让吴正谦深受震动。尤其是展示柜里的林祥谦烈士蜡像,还原了烈士被军警逮捕后,绑在江岸车站电线杆上,牺牲前的场景,十分悲壮。
吴正谦说,7月1日,他在爷爷家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看到的都是鲜花、红旗和笑脸,“今天来参观纪念馆,看到革命先烈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付出了那么多鲜血和牺牲,就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现在的我们真幸福!”
肖晶滢告诉记者,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不能忘记苦难历史,是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斗争,才有了现在的和平和安宁,要爱党爱国爱人民,长大后努力建设祖国。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28年初,中共中央调夏明翰到湖北省委工作。同年3月18日,夏明翰从谢觉哉处得知交通员宋若林不可靠的消息,返回汉口东方旅社准备转移时,宋若林带着军警将夏明翰逮捕。3月20日,夏明翰被杀害。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我们伟大的事业要取得胜利,必定要有牺牲精神,勇于斗争!”武汉革命博物馆举办的“红色故事会”活动中,王霄、童娜、陈一明、周全四名优秀讲解员深情讲述了夏明翰、沈安娜等革命先辈及黄旭华、刘智明等时代英模,用满腔热血诠释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感人事迹,吸引了一批批游客驻足聆听。
现在告慰历史:
奋斗从来都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位于汉口长春街57号的一栋四层小楼,是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这里每天顶格接待6批团体参观,预约已经排到了7月中旬。
纪念馆讲解员张津菁介绍,当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全体工作人员生活十分俭朴,保持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本色。在周恩来同志倡导下,食堂每月公布账目,将节余的伙食尾子分给大家作零用钱。在募集寒衣运动中,领导同志和全体工作人员节食素餐三天,捐献了节省下来的伙食费。
在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件陪伴董必武同志37年的毛背心。张津菁介绍,这件背心最初是一条墨绿色的毛裤,几经拆洗改织为毛衣,旧得不能穿了,又改织为毛背心。
董必武作为八办和长江局的领导,生活却十分“寒酸”。工作人员不理解,认为社会地位上共产党人不比国民党人低贱,为什么不能生活得更好一些。董必武严肃地说:“共产党人是要革命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去同国民党比这比那。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
7月2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游客冒雨前来参观。记者苗剑 摄
7月2日上午,家住武昌的市民陈岚走进武昌农讲所旧址,她的外公1927年是农讲所学员。陈岚告诉记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艰苦的,成就是伟大的。真切感受到党的伟大成就,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感是可知可感的。不论走到哪里,她都以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家中先辈曾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革命战斗,如今,陈岚和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在盛世中国,应该是令老人家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倍感欣慰的,因为党的奋斗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回顾百年的历程,她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会自觉投身到中华复兴之路,未来会更加美好可期。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上,我们将告诉未来什么呢?
21岁的预备党员宋文慧说:“我们会缅怀过去,牢记先辈沉甸甸的嘱托,我们会面向未来,为党续写新的一页,衷心祝福党青春永驻,祖国繁荣昌盛。”
学生黄奕涵则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共产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受命于民族危难之际,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中一步一个脚印,蹚出一条路来。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如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吾辈当奋进!
新闻链接:
“学习传承武汉红色革命精神”
专题班开班
记者7月4日获悉,由市委党史研究室策划录制的“学习传承武汉红色革命精神”网络专题班课程,日前在武汉干部教育网络学院上线。相比过去的专题班课程,刚刚开班的本期专题班聚焦武汉地方党史,更加突出“武汉特色”,邀请6位武汉党史专家学者授课,为我市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提供鲜活的本土课程。
据介绍,举办这期专题班,是进一步深化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举措,也是组织部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深化干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生动实践。
专题班网络课程由湖北大学教授田子渝、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研究员李婉霞等6位党史专家接力开讲,他们以学习传承武汉红色革命精神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在武汉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的英模人物、形成的优良传统等开展“云宣讲”。
据了解,网络课程内容涵盖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的武汉贡献、马克思主义在武汉的传播和武汉早期党组织的创立、大革命时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土地革命时期的武汉英烈、武汉解放等方面。其中,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级调研员宋健讲述的《英雄城市 百年荣光——简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武汉贡献》,是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资政成果,将武汉在党的百年奋斗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阐述。
网络课程上线后,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们表示,每位主讲人用鲜活的故事和新颖生动的形式授课,情理交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在系统学习武汉地方党史的同时,对建党伟业、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精神动力”。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 张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