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观察 | 东湖高新区双创发展十条经验(下篇)
东湖高新区具备创新的基因,创业的传统,自1987年创立我国第一家孵化器以来,始终站在创新创业最前沿。
在科技体制改革、新兴产业培育、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2016年5月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2018年9月获批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双创经验与成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经验六:鼓励大企业参与双创 推动双创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东湖高新区通过财政资金、平台开放等措施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双创。
一是出台“新黄金十条”等政策,提出“支持大企业骨干人员和技术人员创业”,推动大企业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相结合。二是引导大企业围绕协同研发、人才激励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出台适应双创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三是支持大企业开放内部研发平台、人才资源和市场渠道等,推动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
东湖高新区大企业聚焦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建设创业孵化载体20多个,入孵企业超过300家。例如,中国信科成立烽火创新谷,孵化ICT领域科技型企业;华工科技成立光造空间,构建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硬件开放平台;盛隆电气开办盛隆大学武汉创业学院。
经验七:升级瞪羚企业特色服务 延伸双创服务链条
东湖高新区自2011年,连续9年开展瞪羚企业培育工作。
一是每年进行瞪羚企业遴选及认定,发布光谷瞪羚企业榜单。二是搭建国内首个瞪羚企业高端服务平台——光谷瞪羚塬,围绕瞪羚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商业模式头脑风暴、专题培训、管理咨询等定制服务。三是实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为瞪羚企业定制贷款贴息、海外游学、国内大企业游学等硬政策。
▲ 光谷瞪羚塬的主要服务
光谷瞪羚企业现有414家,从瞪羚企业中走出了5家独角兽企业和10家科技型上市公司,为全国瞪羚企业的培育做出示范,是光谷双创发展最亮眼的成绩单之一。
经验八:全方位构建知识产权 司法、行政、仲裁、调解全链条
东湖高新区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是建设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武汉市仲裁委光谷仲裁中心、湖北自贸区知识产权和商事调解中心,实行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二是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畅通高校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渠道。三是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和企业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东湖高新区基本形成了司法、行政、仲裁、调解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9.93%。
经验九:创新“银保贷”服务模式 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题
东湖高新区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题,深入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一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二是采用“银行+保险公司+政府风险补偿”模式,实现风险分担,缩短贷款审批周期。三是对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企业,由财政资金予以实际支付贷款利息和保费一定比例的补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截至今年6月,东湖高新区共有30多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该模式获得银行、保险机构认可,高新区14家科技支行积极参与。
经验十:搭建光谷创新创业大数据平台 探索数据驱动双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东湖高新区按照“创业-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集群”企业培育和新兴产业生成路径,打造了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大数据平台。
一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情况,动态监测企业发展趋势。二是建设线上服务平台,汇聚科技成果、科技金融、创业项目、孵化空间、中介服务等资源。三是推动政务智能化,线上发布相关政策、项目申报等信息。
创新创业大数据平台全面展示了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与企业发展情况,通过知识图谱等关联分析揭示高新区创新创业新趋势,通过服务平台化有效促进了资源联动共享和服务需求有效对接。
相关阅读:
来源:长江新经济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蒋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