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读书人的两大责任:第一是自己读《论语》,第二是劝人读《论语》

​宋词  2018-07-24 09:50:32
分享到: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在《如何读<论语>》一文中说: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

第一,自己读《论语》

第二,劝人读《论语》

但是我们首先会想,为什么要读《论语》呢?

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第一句《论语》,正是学而篇的第一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它的意思是:学到了知识,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们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不也像个君子吗?

不过后来,有学者提出了不一样的解释: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主张;“时”也不能理解为时常,而是时代、社会的意思;“习”则表示使用,引申为采纳。

这样一来,这一节就有了新的理解方式——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就是君子吗?

——《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

虽然这和上课时老师讲解的意思有所不同,但也倒说得过去,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这就相当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况且,《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自古以来发挥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大的。

读《论语》,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明白孔子倡导的道德修养、人格培养的理念,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因此,每个人都读一读《论语》,并相互交流体验,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应该怎么读《论语》?

一部《论语》一万多字,想要读完并不难。

如果读完好几遍,甚至是熟读后能够完整背诵下来,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读懂,倒也没有大碍,毕竟“记住”不等于“理解”。

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记下知识”是学习《论语》的第一层次;深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则是第二层次。

因此,读《论语》时,不必担心自己第一遍看不懂,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反复记诵,让自己熟悉其中的内容,即“记住”。

其次才是加强对文中哲理章句的理解。此时应深入经典,主动钻研蕴含在《论语》中的深意,逐步培养独自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再者,当有了自己的理解后,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身临其境”。

尝试把自己放到每个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每个孔门师生的情感和状态,读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坚持与选择、无奈与叹息,感受他们和而不同的人生情怀与生命气象,这便是读《论语》的第三层次。

三种层次的学习,“始于熟记,成于品读,止于气象”,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责任编辑 马桥桥)

责任编辑 马桥桥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