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武汉45名被遗弃孤残儿童生活在15家类家庭

长江云  2017-06-01 21:04:19
分享到:

长江云报道 “孩子们,起床啦!今天是什么日子,你们知道吗?”“妈妈,妈妈,我知道,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对啦,对啦,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祝你们节日快乐!”这是昨天早上7点钟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新院“类家庭”蔡红霞妈妈叫孩子们起床时,与孩子们的一段对话。

10年间为45名孤残儿童组建15个“类家庭”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彭莉莉介绍,孤儿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为了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2007年底市儿童福利院探索了两户“类家庭”养育模式,即由一对爱心夫妇担任“爸爸”和“妈妈”,在儿童福利院提供的住房内,与2-4名儿童组成一个家庭,妈妈负责在家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教育等,爸爸白天外出工作,晚上回家后协助干家务、辅导孩子学习,促进孤残儿童社会能力的提升以及获得更趋于正常的社会化成长环境,帮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这些年来,实现证明‘类家庭’养育模式是中重度残疾孤儿最好的养育模式,既可以让孩子在家中享受父母亲情与个别化照料,又可方便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医疗救治和康复特教。”彭莉莉说。

前些年,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都是在福利院周边租房开展,费用高、管理难、上学不易。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武汉市民政局决定在地处市东湖高新区龙泉山生态园内新建分院,其中“类家庭”寄养楼是专门为身患残疾的孤残儿童组建“类家庭”建造的,由2栋20户组成,建筑面积2962㎡。20套、100多㎡三室一厅的设计布局,南北朝向,全套精装修,厨卫配套设施齐全,生活用品一应配备。每家安排4个孩子,目前招募的6户爱心父母照料养育20名孤残儿童。

目前,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模式养育孤残儿童15家45名孤残儿童。

“类家庭”以脑瘫、癫痫等智力低下儿童居多

彭莉莉介绍,目前在类家庭生活的孩子以唐氏综合症、脑瘫、癫痫等智力低下儿童居多。这些孩子最初的状况非常差,不会走、不会说,不会大小便,有些心理异常。今天,他们虽然身患残疾,但已成为一个会说、会笑的快乐天使,成长为能照顾兄弟姐妹,会体贴妈妈的阳光少年。类家庭生活让残疾孩子亲情关系得以建立,情感世界更完整,身心更健康。

“这些孩子很小就被家庭遗弃,有的只有几天就来到了福利院,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无法改变的,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类家庭’是改变他们人生的有效途径。”彭莉莉说。

带着家人、带着爱心,快乐地当好“妈妈”

今年48岁的蔡红霞担任爱心妈妈还不到一个月,她是市儿童福利院龙泉山分院首批爱心妈妈。她告诉记者,女儿今年大学毕业了,工作也找好了,她带着丈夫一起来到这里,白天丈夫在儿童福利院食堂工作,有2000多元收入,他自己有3000元收入。“院里免费提供我们两的食宿,我们是带着爱心来到这里的。”蔡红霞说。

蔡红霞的“类家庭” 中有两男、两女四个孤残孩子,三室一厅的分配是两个男孩住在一间房子里、两个女孩住在一个房间里,每人一个单人床,她和丈夫住在一个双人床房间里。房间有卫生间、厨房,冰箱、彩电,各种少儿图书、智力玩具都有。最大的是一名13岁的脑瘫患儿,他叫武冰宏;最小的武振黄,今年才5岁,他是一名黄疸阴干综合症患者,还有无规律新的癫痫。每天早上7点,蔡红霞把早餐做好后叫醒孩子们起床,帮助孩子们穿衣、刷牙、洗脸,而后吃早餐。

吃完早餐,9:30蔡红霞把孩子们送到福利院特教班学习,而后他回到家中整理家务;中午11:30她把孩子们从特教班接回家中吃中餐,休息到下午2点钟在送他们去特教班,傍晚4:30接孩子们回家,大约5:30大家一起吃完饭;吃完晚饭我们夫妻两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做游戏、散步。“周目我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唱歌、做游戏,让孩子们在放松的环境里,快乐的度周末。”蔡红霞说。

福利院规定,每周为孩子们制定健康食谱,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都有讲究,食材都是福利院提供的,我只负责做好就行了。早餐牛奶是必需品,中晚餐最少三菜一汤、荤素搭配,节假日最少八菜一汤。“孩子们过生日,我们还会帮孩子买生日蛋糕,举办生日宴,让孩子们过上真正的家的生活。”蔡红霞说。

爱心妈妈有苦也有乐

2009年成为孩子们爱心妈妈的陈运凤以前是小学老师,有26年教齡,她熟悉孩子心理,特别擅长激励孩子,让残疾孩子建立信心,他们才能面对困难,教他们学《好汉歌》、《礼貌歌》,营造一个正能量的家庭氛围。

陈运凤的家中,原本一家三口的家庭多了4个特殊的孩子,这4个孩子要么是脑瘫、要么是智残。丈夫在上班,儿子是一名军人。现在已退休的陈运凤,成了4名孤残儿童的全职妈妈。陈运凤告诉记者,丈夫和儿子对她的爱心行为非常支持。10年来,她先后照顾了9名孤残孩子,有两名被美国爱心人士领养,3名由于身体问题回到了福利院,剩下4名孩子从小就寄养在她家。寄养时间最长的是武格格,已经12年了,最短的也有6年。她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只是每周5个工作日接送他们回福利院上特教班、康复治疗。“我现在真的是一刻也离不开他们,前几年被美国爱心人士领走了两个孩子,我心疼了1年多,现在做梦还时常梦到他们。”今年55岁的陈妈妈说。

儿童福利院院长彭莉莉告诉记者,别看这些孩子智力方面有问题,但是在陈妈妈多年精心教育下,他们都进步不少。最小的武秋香是名聋哑智残孩子,6岁的她在陈妈妈家生活了5年多,如今她不但能看懂一般手势,还学了很多新知识。年龄最大的武格格今年14岁,现在她能写2000多个字,日志写了50余篇,每篇日志上除了有文字,还有图画。“看到孩子们每天都过得开心,我就满足了,当爱心妈妈有苦也有乐。”陈运凤笑眯眯地说。

社会爱心涌动

“六一”前夕,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来到市儿童福利院献爱心,有送物资的、有送美食的、有送健康器材的,还有捐款的。昨天,武汉市东方红二小来到市儿童福利院龙泉山分院,带来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有少儿京剧,有歌曲《六月的歌》《跪羊图》,还有用中文、法文双语演唱的《比加尔湖》,以及英文歌曲《You raise me up》。

彭莉莉介绍,《比加尔湖》这首歌是市儿童福利院5名孤残儿童用中文、法文双语演唱的,这些孩子以前都是心脏、脑瘫、肢残等重病患者,不会发音,通过“类家庭”的教育培养,现在不但会说话,还学会了表演,他们平时学习都是院里的老师教,一些特殊的孩子还需要社会的力量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他们的法语演唱就是社会上爱心人士来福利院免费教的。5人中年龄最小的武金梦是一名非常复杂的心脏病患者,不能做心脏手术,5岁时就被医生判了“死刑”,但是在福利院的精心呵护下,这位美丽、爱说、爱笑、爱唱的小天使还在绽放人世间最美的爱的传说。“我爱儿童福利院这个大家庭,我要把最美的声音歌声、笑声留下来,让福利院里的爸爸、妈妈们开心,让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开心。”武金梦甜甜地笑着说。

“武金梦是1岁时被家庭遗弃的,她的心脏病严重到身边一年365天时刻离不开医生,一不小心她就会离我们而去,她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特宝儿。”彭莉莉说。

“这5名孩子为了学好这首歌,都学习了半年,特别是学习法文,老师和孩子们都吃了不少苦。”彭莉莉接着说。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赵文华 通讯员周钢 责任编辑 殷竟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