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丰饶 鱼米新篇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鱼米之乡。”倒回一下时光的记忆,学生时代的你,当布置写家乡的作文时,是不是也写过这样一句话?在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北,家乡的模样已今非昔比,但鱼米之乡的定位却从未褪色,并越叫越响,如果再让你写“我的家乡”,那就让我们一起叫响新时代“鱼米之乡”。
明天(11月29日),2025湖北农业博览会将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这场湖北的农业盛会已走到第五个年头,这横跨的恰恰是整个“十四五”,给了农博会最有分量的注脚,而湖北农业也在这几年,交出了最有力量的答卷。

“丰”景这边独好!五年来,湖北农博会已快速成长为集产品展示、品牌推广、产销对接、招商引资、合作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这个展示湖北农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背后,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坚定步伐。
时代使命:从“中部粮仓”到“农业强省”
这是一份战略升级、一种家国寄托。万里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此交汇,塑造了湖泊密布、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自古便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是名副其实的“中部粮仓”。

历史的积淀赋予了湖北特殊的时代使命。湖北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吹响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号角,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湖北也深刻认识到,抓好“三农”工作,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的重要基础,唯有奋发有为,推动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华丽蜕变,方能基础越厚实、支点越稳固。
荆楚答卷:端牢中国饭碗的持续发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湖北粮食总产连续12年达500亿斤以上,近4年年均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充实华中荆楚粮仓。
与此同时,“米袋子”更加丰盈、“油瓶子”稳稳拎牢,“菜篮子”也越发丰富。今年全省夏收油菜籽总产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连续30年位居全国前两位。
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一,茶叶、生猪产量分别位于全国第三和第四位,蔬菜、水果、禽蛋等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湖北农业的多彩画卷。

数字背后,是湖北农业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当你走进今年农博会的展馆,这种成就感就会把你包围,省级综合展区、9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专区、8个特色展区和8个功能区,全方位推介“湖北好物”“荆楚优品”。
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
本届农博会,一个亮点,则是集中发布“十四五”期间湖北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农业科技成果,涵盖种业创新、智能农机、绿色生产等领域,充分展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将农业新质生产力写入,“十四五”时期,湖北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成涉农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较“十三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全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生物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高产高蛋白玉米、“稻米造血”、无肌间刺武昌鱼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科技创新赋能智慧“鱼米之乡”,这些也都将亮相本届农博会,你可以看到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洪山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取得的原创性、关键性科研成果,你也可以通过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应用手段,沉浸式了解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历史脉络,体验发展成果,感受独特魅力,展望光明前景。
融合共享: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湖北实践
什么是新时代的“鱼米之乡”?其深刻内涵何在?它已跳出鱼米本身,反映的是一种“大农业观”,涵盖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方面,关系农业、农村、农民各领域,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
新时代“鱼米之乡”是湖北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目标定位是建成“四区”——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
重点是构建“六大体系”——乡村富民产业体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乡村振兴动力体系、组织保障体系。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抓手,湖北上下正坚定信心和决心,全力以赴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一步一个脚印将“三农”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筑牢支点建设的“三农”底盘。
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天,共同走进本届农博会现场,去打卡舌尖上的美味、去感受湖北农业的科技魅力、去感受这浓烈的人间烟火。

荆楚大地,“丰”景正绘就。这片古老的鱼米之乡,正以科技为墨、产业为笔,在现代农业的画卷上绘就更加绚丽的篇章,为新时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湖北智慧、提供湖北方案。
(长江云新闻记者 洪亚飞 编审 刘征)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