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恩施 | 西兰卡普惊艳世界舞台
土家非遗从深山走向世界
11月21日,“全国县域文旅融合100强”榜单正式揭晓,恩施州恩施市位列全国第17名,为湖北省首位。今年1-10月,恩施市累计接待游客2811.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2.49亿元。花色绚烂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在旅游热潮中成为人们钟爱的“恩施礼物”。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能够从鄂西深山走向世界舞台,离不开恩施多个部门的培育,多位非遗传承人的接力。让我们从一幅“四十八钩”的图案,开启西兰卡普的传承故事。
走进恩施州恩施市的西兰卡普传承基地,土家姐妹谭艳华、谭艳宾制作的“四十八钩手提包”尤为引人注目。在今年10月的全球妇女峰会上,这款作品从全国数百件非遗手工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益起为她·筑梦芳华丨百幅‘女性的力量’全国非遗手工作品”。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代表性传承人、恩施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谭艳宾:代表着土家人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紧紧相连,团结、和谐、美满的寓意,也是代表着就是一个大团结的寓意,也符合这次展览的主题。
“四十八钩”既互相勾连,又层层扩张,是西兰卡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完成这样一幅纹样,老织匠往往需连续劳作一个月以上,稍有差错就得整幅返工,被视为“指尖上的毫米级雕刻”。9年前,民族舞蹈演员谭艳华、谭艳宾怀着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立志学习织锦,几经周折,终于拜入西兰卡普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的门下。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代表性传承人、恩施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谭艳宾:练习它、熟练它,甚至往里面去钻。基本上每天都是从早上一早学到晚上,就是已经天快看不见了,还打着手电,有可能把这几遍做完了再回去。
看到姐妹俩能静下心钻研,刘代娥将绝活技艺倾囊相授。学成后,姐妹俩怀着“传承千年技艺”的使命感,回到恩施从零开始投身非遗传承事业。很快她们发现,西兰卡普在现代生活里的受众稀少,要传承必须做出改变。通过精心设计和调整配色,姐妹俩陆续推出100多款兼具美观和实用的西兰卡普产品,可初创品牌难以打开市场,正当姐妹俩踌躇不前时,恩施州妇联极力把她们的作品推荐给中国妇女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资助项目,为她们争取关键资源。
恩施州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刘俐萍:全国妇基会在这里看了她的作品以后,欣喜若狂,觉得西兰卡普的传承还有这么时尚,还接近于现代人的生活,所以就列为天才妈妈的第二个项目落户在恩施。在全省都没有先例,在一个地区落户2个“天才妈妈”项目。
“天才妈妈”项目不仅为姐妹俩带来重要的创业资金支持,还提供了公益大使代言的助力。近年来,姐妹俩的西兰卡普作品三次受邀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手工披肩获国际奢侈品牌Dior认可并签约,作品入围金砖国家女性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妇女教育主题会议上向多国代表展示技艺,民族传统工艺瑰宝西兰卡普走上了世界舞台。随着姐妹俩的公司走出市场化不足、资金短缺的困境,西兰卡普订单量持续增长,急需大量织工。恩施州、市妇联征集妇女就业需求,设立“妈妈岗”弹性就业模式。
恩施州恩施市舞阳坝街道舞阳坝社区居民 凡云萍:给小孩买衣服高兴呀,自己在这里拿到工资了。
截至目前,姐妹俩已累计培训妇女600余人,残障人士10余人,直接带动2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或创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西兰卡普带起创业就业的热潮,“恩施西兰卡普织锦师” 劳务品牌应运而生,恩施市人社部门还为谭艳华、谭艳宾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资金扶持,有效激发传承创新活力。
恩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董妮娅:今年谭艳华、谭艳宾成功入选“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相关产业近三年累计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
从手工织造到机械智造 创新照亮西兰卡普传承路
1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非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彰显。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恩施旅游市场的兴旺,带动西兰卡普“火”起来,从单纯手工制品向规模化生产转型迫在眉睫,这轮“生产力”的创新,最终落脚在传统织机的改良上。
在恩施市产业转移工业园,操作员只需按键设定程序,全国首台数字化智能织机就能源源不断地织出西兰卡普,与传统手工织造相比,效率提升50倍。
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西兰卡普)传承人、荆楚工匠 田若兰:如果用手工织,这个图案最快也要一周,但是用机器织,这个是单色,织得比较快,大概十几分钟就可以织一条了。
从销售西兰卡普起步,逐步向生产端延伸,田若兰用18年时间成长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西兰卡普)传承人,还带出一批批徒弟、织工,直接为30多人提供了家门口就业机会。
恩施州恩施市金子坝街道金子坝社区居民 张国佳:觉得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然后自己能够织出很漂亮的织锦的话,很有成就感。
手工织造西兰卡普精美却耗时久,过去遇到大订单,田若兰总是不敢接,为了不错失发展机会,她有心研发数字化织机,但要让电脑“读”懂西兰卡普纹样,并不容易。
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西兰卡普)传承人、荆楚工匠 田若兰:首先是需要把它转换成那个程序的语言,得给它写好哪一针、哪一根线需要提上来,哪一根线需要放下去,但是它跟手工的原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刚开始完全搞不懂。
在政府部门牵线下,田若兰通过校企合作,历经三年研发出全国首台数字化智能织机,不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突破了手工织造只能单面呈现的瓶颈,催生出更多西兰卡普新品。今年10月,田若兰用智能织机创作的“大阳雀·单八勾双面披肩”,先后斩获2025年湖北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025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创新,跃升为产业发展引擎。
恩施州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促进股股长 林芳:她(田若兰)已经把这个传统的手工艺品,达到了一个量产,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这种量产的一个产业的产品了,所以说,就是为我们这个文化和非遗的这种融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可感可知可体验 西兰卡普的“潮”变新生
恩施为西兰卡普打通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发展通道,激活了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随着产学研融合不断推进,传承队伍更加壮大,西兰卡普成为恩施“可感可知可体验”的地方名片,非遗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非遗从“活态保护”到“创新应用”的可行路径也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到恩施女儿城拍摄民族写真成了许多游客攻略里的必选项,景区里带有西兰卡普纹样的民族服饰随处可见。
恩施州恩施市古韵旅拍负责人 蔡蔡:上面有西兰卡普的纹样,还有一些刺绣,还有包括它的设计,都是我们当地裁缝手缝的,她们都特别喜欢。
恩施市文旅常态化举办“土家织锦旅拍”等活动,2024年,恩施女儿城接待游客46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2亿元,其中旅拍产业产值达1.12亿元,商家年收入最高超过400万元。
恩施州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促进股股长 林芳:以非遗文化为支点,创新产业形态,推动文创产业壮大与旅游品质提升,形成差异化旅游标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恩施打卡。
当潮玩顶流Labubu披上西兰卡普,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在恩施上演。今年6月,恩施一家民族服饰企业原创的西兰卡普娃衣作品走红网络,200多套娃衣被抢购一空。目前,订单仍在从世界各地陆续飞来。
恩施州恩施市宽梅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 赵宽梅:只是他们(消费者)喜欢,我们就都配合他们,给他们想尽一切办法。
琳琅满目的西兰卡普产品,也激发出人们深入体验非遗技艺的市场需求。谭艳华、谭艳宾成功将传统织机改良为轻便的“两用织锦机”,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代表性传承人、恩施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谭艳宾:那这个机器研发出来非常成功,3岁的孩子可以去上手操作,6岁以上基本就可以独立地去完成作品。
依托这一创新,恩施市文旅部门推出两条“非遗技艺深度体验游”线路产品,每年吸引超2万人次前来体验。西兰卡普在恩施的传承路径越走越宽,这条由文化自信牵引的产业链,在“织—售—游—学”的闭环里,完成了从保护到活化、从颜值到产值、从民族到世界的三级跳。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亚敏 肖璇 邹兴程
咸丰台 邢艺馨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