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襄阳南漳:“中国炼铀之父”王明健的部分珍贵遗物入藏县档案馆

云上南漳  2025-11-27 11:35:30
分享到:

近日,襄阳市南漳县档案馆收到了一份装有“中国炼铀之父”王明健部分珍贵遗物的包裹。按照这位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科学家的生前意愿,这些遗物正式回归故土,入藏县档案馆。

泛黄的笔记、简陋的器具……不仅记录了一段筚路蓝缕的科研岁月,更镌刻着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

在县档案馆的陈列室里,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进行着遗物入库前的整理工作。这份特殊的包裹里,不仅装着一位科学家的毕生心血,更承载着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王明健女儿王琴说:“我将父亲的这些遗物寄回南漳老家,也是完成父亲的心愿和他精神的归宿。父亲的一生为国家核燃料奔走,但是他的根,始终在生他养他的家乡那片土地上。这些物品不仅仅是父亲个人的遗物,更是那代人艰苦创业、为国奉献的见证。把它们送回老家,也就是让父亲的‘魂’回家了,让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后辈们铭记核弹报国之志和传承着精神遗产。”

方寸之间的烟盒纸、朴素的实验器械……这些物品无声地诉说着王明健那段鲜为人知却又功勋卓著的岁月。20世纪50年代末,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二十出头的王明健临危受命,投身原子弹关键燃料——铀的提炼研究。在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自力更生,成功发明“简易炼铀法”和“受控萃取法”,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提供了关键的原料保障。

县档案馆档案接收征集股股长张诗怡说:“当我们收到这份从远方寄回的、沉甸甸的包裹时,心里非常触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更是王老一生的缩影和精神的寄托。我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接收流程,为每一件遗物分门别类编制档号、制作目录,并做好数字化工作,确保这些珍贵的资料在入库的第一时间就得到最妥善、专业的保护。”

透过这些遗物,一个立体而高大的科学家形象愈发清晰。严谨的科研笔记、珍藏的荣誉勋章,特别是那些写在烟盒上的“灵感碎片”,不仅见证着王明健的科研历程,更展现着他艰苦奋斗的人生品格。这种品格,早已融入他的日常生活,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琴说:“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把艰苦奋斗刻在骨子里的人,他节俭朴实,把毕生的精力倾注于事业上。比如,烟盒纸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正是他随时记录灵感的写照。父亲的一生为国防事业默默奋斗,留给我们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清白做人。”

这位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劳的科学家,将生命最华丽的篇章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如今,这些承载着王明健精神印记的珍贵资料,将在故乡得到永续传承。

县档案馆馆长李东贞说:“我们会将这批珍贵资料以及所有南漳名人的档案,全部纳入我们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未来,公众可以通过我们的智慧系统,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查阅学习,让南漳的名人精神突破时空,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弘扬,这也就是我们新时代档案人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朱正涛/张鹏亮

编辑:李薇

一审:龚良杰/周尔华

二审:刘伟

三审:马国强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