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大会上,唯一做主题演讲县级融媒体记者,为何会是她?
前不久,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湖北省孝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虹,作为全国唯一来自县级融媒体的嘉宾,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新媒体大会是由中宣部批准举办的团结引领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全国性权威平台和年度行业盛会,自2018年起已举办六届。

本届大会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地方新闻媒体负责人、中国记协主管社团代表,新闻院校、研究机构等专家学者,互联网技术公司、商业传播平台代表等参会。今年,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刘思扬亲自点名邀请孝昌融媒一线记者王虹参加中国新媒体大会。
“站在这个充满创新与梦想的舞台上,回望我在基层新闻一线走过的11个春秋,那些沾满泥土的镜头、浸透汗水的稿件、伴着星光的采访,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信念:新闻的生命力,永远扎根在基层的沃土中。”
11月12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虹回望自己来时的路,用了五个关键词——跨界、扎根、破壁、赋能、坚守。
王虹是一名从艺术设计跨界到新闻行业的“90后”。初入行时,她下了不少“笨功夫”:每天观摩优秀节目,拆解镜头语言;研读获奖稿件,学习叙事技巧;建立“问题清单-改进方案-效果评估”闭环,坚持每日复盘。这份执着,让她实现了从美术编辑到全媒体记者的蜕变。

“新闻最动人的魅力,永远蕴藏在最鲜活的基层烟火气中。”扎根基层11年,王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许多看似平凡的片段。这些都成为了她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去年寒冬,王虹在高速路口偶遇志愿者为滞留司机送温暖,创作了《冰雪中涌动的暖流》。这条视频在全网获得2.8亿次播放,无数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有温度的新闻。”
当王虹和同事把镜头对准残疾青年唐根根,通过全媒体方式记录他奋斗的故事时,不仅帮助他成为了全国致富带头人,更带动了全县百余户残疾人就业。这一刻,王虹真切地感受到:“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不仅是记录时代的工具,更是播撒希望、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
身处媒体融合的时代,每一位媒体人都需要练就“七十二变”的本领。与时代同行,和所有媒体同行一样,王虹也在不断寻求破壁。在报道“孝昌好人”时,王虹和同事采用“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模式,让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平台绽放异彩。
去年丰收节,王虹和同事为各个平台“量体裁衣”,让“丰收节,牛羊鹅当奖品”的文案火遍全网。这些实践让她深刻认识到:“融媒记者既要当‘全能选手’,更要成为‘精准射手’。”
今年“全国兴农周”期间,王虹创新推出“新闻魔方”工作法,为10多位新农人量身定制“新闻套餐”——从相机特写到无人机航拍,从直播展示到数据解读。作品被多家中央媒体采用,收获超百万点赞:“从摄像机到无人机,从单反到灵眸,我不断学习使用新的工具,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真相的执着追寻,对专业的无限敬畏。”
“作为新时代的融媒记者,不仅要记录基层,更要赋能基层。”王虹和同事教社区宣传员“蹲下来平视拍摄”,让镜头更有温度;帮乡镇干部用方言讲解政策,在田间地头拍摄科普视频,让传播更接地气……运用王虹教授的传播“密码”,小悟乡“带货书记”线上开播,滞销农产品一秒变成抢手货。

工作久了,经常有人问王虹:坚守基层的动力从哪里来?现场,她给出答案:“就藏在那些温暖的瞬间里——暴雨中老乡塞来的干毛巾,留守儿童在作文里写下的文字,脱贫户寄来的山货包裹……这些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感动,让我相信,在这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能让环球同此凉热的是先进技术,而真实真情则是最快的算力、最好的算法。”
王虹被同事们称为“六边形战士”,但她更愿意做一粒扎根基层的种子:“未来,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带着烟火气的笔触记录这个时代,用心传递藏在平凡里的温暖故事。”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