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微观察 发展惠民生·三餐四季丨武汉“过早”从舌尖到心间
三餐烟火,四季风味,既是寻常生活的温暖底色,也是经济脉动中的鲜活注脚。今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三餐四季》,从一餐一饭,看“湖北味道”如何破圈升级,将美食故事酿成消费热力。第一期,我们从武汉的“过早”说起。
清晨的武汉,是被“过早”的香气唤醒的。大成路、粮道街等老街巷里,人声鼎沸,热干面、豆皮、汤包等各式小吃琳琅满目,构成了“早餐之都”最生动的图景。而其中,热干面无疑是这场盛宴的灵魂。数据显示,武汉人一天要吃掉近百万碗热干面,一家热卖店每月要消耗600多吨面粉。热干面,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刻进武汉人骨子里的味蕾记忆。
武汉市民 任女士:只要在这里上学(老年大学),就在这里过早。
武汉蔡林记·汉煨江汉路城市主题店负责人 袁闯:目前我们单日最高热干面(销售量)可以达到2000斤。
老字号里的新花样也让人眼前一亮。这家老字号创新推出桶装冲泡热干面,上线三月销量破60万份,“九宫格盲盒拼盘”则巧妙解决了游客想尝鲜又怕浪费的难题,让人们在惊喜中,遍尝武汉特色“过早”的精华。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年轻人聚集的市集和音乐节上,“热干面+咖啡”的新奇组合意外走红,芝麻酱的绵密中和咖啡的微苦,传统与潮流的碰撞,让“过早”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武汉市民 朱勇:这个碰撞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年轻人可能喜欢用咖啡来解一下腻,比较舒适。
热干面从业者 周迪: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热干面,我们希望用这代人喜欢的方式做热干面品牌。
如今,“过早”的魅力,早已不止于舌尖。前不久,美国塔科马市的23位师生专程而来,把“过早”变成研学课堂,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包汤包,沉浸式感受武汉美食文化;在黄鹤楼景区的文创店里,热干面、汤包化身软萌毛绒玩偶,店员用仿真锅“烹饪”玩偶的沉浸式互动,让这些20元到50元的文创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游客带走武汉记忆的最佳载体。
“过早”主题文创店品牌负责人 游媛:可能以前就是以真空包装的美食为主,但是它其实存放的时间很短,我们就想,这么有特色的武汉美食,是不是可以把它作为玩偶、作为文创等等载体,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武汉市商务局电商处副处长 闫肃:让我们武汉的“过早”文化成为一种可体验、可享受、可复制的一种新的消费场景,让武汉美食这张名片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黎黎 王天宇)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