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建始:阳光晒出老柿饼 慢手艺留住家乡味
长江云新闻 2025-11-26 10:07:07
在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一个个金黄饱满的柿子,经过果农的巧手与时光的沉淀,悄然变身为香甜软糯的柿饼。
初冬的清晨,建始县三里乡的果农姚传平在柿子园中忙碌,仔细挑选适合制作柿饼的磨盘柿。这些柿子,承载着当地百年种植历史,更孕育着代代相传的手工味道。
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石牌湖社区果农 姚传平:这个磨盘柿又叫腰带柿,都是这个百年老树结的柿子加工而成的,它的甜度高,嚼劲好,老百姓都喜欢吃。
在加工厂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清洗、削皮、码盘,动作娴熟而细致。褪去外衣的柿子整齐排列在晒盘上,置于阳光之下,宛如铺开一片金色的海洋,透着自然的生机。
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石牌湖社区果农 姚传平:我们的柿子,主要就是加工这个柿饼、柿干、吊柿,每年就是在霜降过后才加工,因为时间有点长,我们是经过晾晒的,需要20天才能成饼子(柿饼),每年的话,大约用10万斤左右的鲜果加工而成。
这种最传统的晾晒方式,依赖的是阳光的馈赠与时间的打磨。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藏着不少门道——工人需不时翻动、摊匀,确保每个柿子都能均匀受光、自然糖化,不添任何多余成分。姚传平说,二十七年来,他坚持手工制作,不为追求捷径,就是想让每一位尝到柿饼的人,都能品出记忆中“童年的家乡味”。
武汉游客 钟震:它软糯香甜,然后甜度适中,没有添加任何“科技与狠活”,这让我吃起来很放心。
(长江云新闻 建始台 姜娟 田莉)
责任编辑 吴晓文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