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AI预警动力锂电池运输防护装备在鄂州成功首航
11月2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动力锂电池运输防护技术与装备”项目首航仪式在鄂州成功举办。这标志着全球首款具备AI预警与主动防控功能的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防护装备正式投入商业化应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锂电池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安全+效率+成本”俱佳的坚实保障,也意味着动力锂电池航空运输安全迈入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主动防护新时代。


应势而生:破解行业安全痛点,响应国家政策指引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动力锂电池的海量运输已成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关键一环。然而,其潜在的 thermal runaway(热失控)风险一直是航空运输安全领域的核心挑战与痛点。传统的安全防护多依赖于加固包装的“被动防御”,难以从根本上提前预警和即时控制风险。
为系统解决这一行业难题,积极响应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应急管理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提升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的若干措施》要求,由重庆交通大学牵头,联合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宁德时代、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及顺丰集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防护技术与装备”项目。本次首航,正是该项目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实践的里程碑式突破。

科技赋能:从“被动防护”到“AI主动预警”的革命性跨越
此次研发成功的防护装备,实现了技术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它不再是单纯依靠材料强度抵御事故,而是通过内置的AI智能传感系统,实现对锂电池状态的全时域、多维度精准监测。一旦探测到电压、温度、气体等关键参数异常,系统能在极早期进行智能预警,并迅速启动主动防控机制。
据项目参与方、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刘星良在之前的研讨会中介绍,该装备在极端测试中表现卓越,“装备内部的电池温度即使超过1000度,其表面温度也能控制在100度左右。该装备预警准确率高达96.7%,并在3秒内迅速启动抑火。” 这不仅极大地抑制了热失控的蔓延,其毒性气体减排性能更提升了约70%,显著降低了次生危害风险。
同时,装备在设计上实现了轻量化突破,自身重量降低约40,这在航空运输中意味着更高的载重效率和更低的运营成本,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重提升。

首航意义:夯实物流强国基石,护航中国智造出海
本次首航仪式,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更是我国动力锂电池航空运输商业化实践的重要开端。它首次实现了单包装多组三元动力锂电池的连续性、商业化航空运输,同时也是AI预警与主动防控技术在顺丰航空货运飞机中的首次应用。
作为项目主要承担方和本次首航的承办方,顺丰集团深感责任重大。顺丰集团相关负责人赵凝表示:“顺丰能够承接并参与这一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这款装备的投入使用,旨在通过创新重新定义行业的安全与效率标准。” 他指出,这一创新成果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中提出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解决了大型锂电池常态化、高效率航空运输的瓶颈,为中国锂电池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出海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保障。

未来展望:深化技术应用,构建绿色智慧供应链新生态
展望未来,顺丰集团表示将继续紧跟国家战略步伐,围绕“绿色低碳、智慧安全”的核心方向,持续推进动力锂电池运输技术的优化与迭代,并将其拓展至更多业务场景和新兴领域。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行业伙伴的协同创新,顺丰致力于共同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安全的新能源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助力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全球首款AI预警动力锂电池运输防护装备的成功首航,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向世界展示了提升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性的“中国方案”。它以科技赋能物流,以创新驱动未来,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长江云新闻记者 苏潇 通讯员 赵紫怡 编审 冉涛)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