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学界共议《书法功能研究》,在AI时代探讨书法的多元价值

长江云新闻  2025-11-25 15:51:15
分享到:

11月23日,湖北美术学院许伟东教授《书法功能研究》新书分享会在武汉SKP RENDEZ-VOUS举行。本次活动汇聚柳国良、刘立士、周賛、孔令情、许金凌、辛宇等多位高校学者,围绕书法在古今社会中的多元功能与未来走向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代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活动伊始,作者许伟东教授分享了创作初衷。他坦言,当前书法学科面临边缘化困境,社会上存在“书法无用”的偏见。为此,他写作《书法功能研究》一书,旨在系统阐释书法的多元社会文化功能。新书以平等理念为引,融汇庄子思想与王元化学术观点,力证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载体的独特价值。他认为,唯有让公众充分认知其超越实用性的多元功用,才能为书法争取应有的学科地位与社会尊重。

在随后的对谈环节,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剖析了书法的深层内涵。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柳国良从儒家思想切入,指出传统儒家虽认可书法的艺术价值,却常将其置于“经世致用”的主流之外。他认为,正是这种矛盾心态,反而促成了书法艺术的独特发展路径,而2022年的书法学科调整,则标志着其正在回归应有的文化位置。

湖北大学副教授刘立士则聚焦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妙解读了“书到自然”的内涵。他指出,先秦重“如其本然”,魏晋后拓展为“取法万物”,书法更是文人素养的终极体现,精神价值远超实用。

此外,学者们还从考古与创作等多角度展开讨论。湖北美术学院教师许金凌结合考古新证,提出书法兼具形式美与史料价值,碑刻、简牍等遗存既是艺术品,也是补史证史的重要文献。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周賛从创作视角分享了书法对不同群体的各异价值,年轻人可凭技术竞技,老年人能以书写修身,展现了其广泛的社会适应性。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孔令情认为,从秦统一文字到唐推崇王羲之,书法始终关联国家治理与权力传承,承载文化与政治的双重认同。

当话题转向人工智能时代书法的发展问题,更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

许伟东教授认为,书法的手工性、创作过程的不可预知性以及作品中注入的情感,是难以被AI复制的,尤其是行草书的灵动变化,更是人类灵性的体现。湖北大学副教授刘立士补充道,书法的审美体验具有时空性,亲自书写所获得的身心共鸣在技术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对于“当代书法能否超越古人”的问题,专家们形成了富有建设性的共识:当代书家无需刻意追求“超越”,而应立足于新材料、新发现,结合时代需求构建新的审美范式,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炜 通讯员 筱荣)

责任编辑 程艺畅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