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别再“硬扛”!肝癌+前列腺癌的隐形陷阱,早筛早防早安心
中年男性往往扮演着家中“顶梁柱”的角色,“不能顶也得顶”使得他们常常忽视两个默默支撑身体运转的关键器官——肝癌以“沉默”为伪装、前列腺癌凭“惰性”潜伏,它们共同成为男性恶性肿瘤中的“高风险选手”,一旦延误治疗,往往追悔莫及。
由武汉市第六医院与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联合打造的“香港路上好六医”系列科普直播,特邀武汉市第六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朱峰、泌尿外科主任陈方敏,帮男性朋友摸清防治逻辑,把健康主动权握在手中。

一、肝癌:“偏爱”男性的“沉默癌王”
肝癌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常年位居第二、三位,对男性“格外偏爱”,其成因与特点暗藏健康危机。

1、病毒性肝炎是主因:中老年男性若感染乙肝 / 丙肝病毒且未规范治疗,易历经 “肝炎 - 肝硬化 - 肝癌” 三部曲。
2、饮酒推波助澜:长期大量饮酒引发酒精性肝病,逐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男性饮酒人群风险更高。
3、饮食+生活习惯隐患:食用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发霉花生、玉米)、高脂高糖饮食引发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长期熬夜,均会增加癌变风险,且肝癌呈年轻化趋势。

二、前列腺癌:男性专属的“惰性杀手”
前列腺癌是典型“男性专属疾病”,因潜伏性强,50岁后需重点警惕。

三大核心成因
1、年龄是最大风险:50岁后发病率显著升高,60岁后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与雄激素长期刺激、年龄相关基因突变有关;
2、家族遗传风险翻倍:父亲/兄弟患病者,本人风险高2-3倍;两位及以上亲属患病,风险飙升至5-10倍;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肪、高蛋白、红肉饮食及肥胖,会增加患病风险。

三、别踩坑!5大认知误区逐一破解
1、脂肪肝是亚健康,不用管?
非酒精性脂肪肝会沿“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合并肥胖、糖尿病者风险更高,需饮食+运动干预。
2、前列腺炎会变前列腺癌?
两者病因、机制完全不同,无直接关联,但前列腺炎患者因频繁就医,可能更早发现前列腺癌。

3、肝功能正常=无肝癌?
肝功能仅反映肝细胞是否受损,无法发现肿瘤,需靠“B超+甲胎蛋白(AFP)”筛查。
4、乙肝携带者必患肝癌?
无需恐慌,但需定期复查、规范抗病毒治疗,可阻断“肝炎-肝硬化-肝癌”进程。
5、肿瘤标志物升高=癌症?
单一指标升高可能是良性疾病(如肝炎、增生),需结合动态变化和影像学检查判断。

四、早筛=救命!两大癌症筛查指南
早期肝癌、前列腺癌治愈率极高,筛查方案明确,按需执行即可。
肝癌筛查
1、黄金组合:B超+甲胎蛋白(AFP),经济有效;
2、高危人群:35岁+男性、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脂肪肝、肝癌家族史、长期饮酒、食用发霉食物者;
3、频率:高危人群每6个月1次,普通人群每年常规体检纳入。
前列腺癌筛查

五、科学治疗不恐慌!两大癌症“治愈武器库”
肝癌治疗
早期:手术切除、肝移植(可能治愈);射频/微波消融(微创精准灭瘤);
中晚期:介入治疗(堵塞肿瘤供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延长生存期。
前列腺癌治疗
低危:主动监测;
根治性治疗:机器人辅助手术、精准放疗(治愈率高,保护排尿/性功能);
晚期: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核素治疗,控制病情,保障生活质量。
六、防癌+康复指南,全家通用
普通人防癌
1、管住嘴:忌发霉食物、高脂高糖饮食,戒酒戒烟;
2、迈开腿: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尤其脂肪肝人群);
3、好心情:保持乐观,减少焦虑;
4、定期查:高危人群严格遵循筛查指南。
患者康复
1、不要久坐(每小时起身5分钟)、不要熬夜、不要盲目进补;
2、坚持规范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坚持康复训练(前列腺癌术后盆底肌训练,肝癌患者适度运动)。
3、高危人群重点防护 - 肝癌高危者:积极治疗乙肝/丙肝,戒酒,控制脂肪肝,每6个月筛查; - 前列腺癌高危者:提前启动PSA筛查,减少高脂肪/红肉摄入,控制体重。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观看本场直播完整回放

通讯员:袁莉 罗瑶
导演:万磊
摄影:易亚平
图文编辑:张伊灵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