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长江云调查|“降糖电饭煲”能减糖30%?实测:效果“杯水车薪”

长江云新闻  2025-11-14 09:24:51
分享到:

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随着大众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市场上各类宣称能“降低血糖”的厨房电器,例如动辄上千元、号称能降糖30%的“降糖电饭锅”开始热卖。

为验证其实际功效,记者邀请糖尿病患者进行实测,并采访相关专家,揭开“降糖神器”背后的真相。

实测对比:血糖波动差异有限

58岁的任女士在今年发现自己血糖异常,需要日常进行监测。11月12日,在记者的监督参与下,任女士保持当日饮食、运动量一致,分别于午餐食用普通白米饭、晚餐食用“降糖电饭锅”煮制的米饭,并测量餐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

示意图

结果显示:午餐后1小时血糖峰值达16.9mmol/L,2小时达到20.8mmol/L;晚餐后1小时血糖为16.8mmol/L,2小时为17.2mmol/L。

任女士坦言:“降糖锅煮的饭口感偏硬,虽然血糖数值略有下降,但实际感受不明显。”

专家解读:技术原理存在局限,不可盲目依赖

针对“降糖电饭锅”的工作原理,武汉市第六医院糖胖逆病转中心陈伟主任解释,这类产品通过延长蒸煮时间或反复沥洗,使部分可溶性淀粉溶解到米汤中排出,从而减少米饭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类似老武汉的沥饭,把米汤淘掉的原理。”他补充。

“理论上,淀粉减少会降低餐后血糖上升速度,但实际效果被高估了。”他指出,沥出的淀粉量通常不超过10%~15%,远达不到宣传的“降糖30%”,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微乎其微。

更值得关注的是潜在风险。陈伟强调:“大米中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主要存在于米糠和胚芽中,反复沥洗会导致这些营养素大量流失,长期食用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更不利。”

科学控糖:别被“神器”带偏节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已达2.33亿人,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那么,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该如何科学控糖?陈伟提出几大核心建议:

饮食顺序:先吃大量蔬菜,再吃蛋白质类食物(如鸡鸭鱼肉),最后吃主食。需控制总摄入量以达到控制热量的目的。


主食选择: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粗杂粮(玉米、甜玉米、山药、红薯),或在精米中掺杂1/3粗粮。


适量水果:可适量食用低升糖指数水果(如柚子、苹果、梨)。

陈伟总结,糖尿病控制的核心是“长期稳定”,既需要患者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也要依靠医学指导制定个性化方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想用更方便的方式管理健康,这可以理解,但治病从来不是‘一招鲜’的事。”他呼吁,糖尿病患者应理性看待市场上的“降糖神器”,优先遵循医学建议,避免因跟风消费延误病情。

编审:梁延 邓国辉 李桓

记者:刘蕊俊 冉傲

责任编辑 刘蕊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