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襄州:用绿色笔触描绘千年遗址
在湖北襄州区龙王镇闫营村这片被岁月厚爱的土地上,一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正悄然进行。一边是沉睡地下、跨越了5200年至3900年时光的凤凰咀遗址,承载着中华文明农耕记忆;另一边,是中交广航局的建设者们,带着现代的工程技术与生态智慧,小心翼翼地唤醒这片土地。他们以“绿色”为笔墨,正在绘就一幅文物保护与生态治理相得益彰的壮丽画卷。

凤凰咀遗址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总投资4.5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遗址博物馆、长江文明汉水流域标本库房、游客管理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村道改造等道路及室外机电工程、遗址保护及管理设施等配套设施。项目伊始,施工团队主动打破“围墙”,组织当地村民成立了环保监督小组,即便在秋冬寒意里,村民监督员也坚持每天巡查,从检查扬尘检测仪的数据,到查看施工废水是否规范导流,再到倾听夜间施工是否影响村民休息,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村民监督员饶继牛哈着白气,翻开巡查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11月6日:西侧围挡喷淋正常,生活区垃圾桶分类准确;11月7日:夜间施工噪音未超标”。自监督小组成立以来,共处理村民环保协调问题18项,环保问题解决率100%,工地扬尘投诉量为零,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8%,施工噪音较国标降低31%。这种“企地共治”的监督模式,不仅填补了工程环保管理的“末梢盲区”,更让环保理念在闫营村落地生根。不仅如此,项目部还通过优先雇用当地劳动力、采购当地农副产品与材料等方式,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截至目前,项目部累计为当地提供了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并开展了针对性技能培训,培养了80余名专业技术工人。
“这些木方结实得很,冬天给鸡舍搭个棚,小鸡崽就不怕冻了!”闫营村村民王建国抱着一摞再生模板,笑着往家走。近日,项目工地的“再生材料加工点”成了村民常来的地方——施工中废弃的模板、木方经工人打磨、拼接后,变成了村民修棚屋、打农具的“好料子”,连碎砖石都被拉去修补村里的田间小路,避免雨雪天泥泞难行。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变成优质“农家肥”,滋养着周边的千亩良田,实现了从“废水”到“农资”的华丽转身。项目部还积极协助当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参与到村里的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道路修缮等工作中,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赢得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除了废水、废料,项目部还把“节约”做到了细节里。抬头望去,项目部配套用房及生活区屋顶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光伏板每天能发电约41度,足够工地办公和生活用电,每年能减少碳排放约15吨。项目技术负责人指着光伏板介绍,这是项目践行“绿色低碳施工”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遗址生态的影响,项目锚定“绿色标准”:从采用的可再生太阳能光伏系统、空气源热水系统等能源技术设计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优先选用静力压桩机、感应照明设备等高效节能的机械设备;广泛采用节水型器具杜绝滴漏跑冒……一系列节能减碳举措,为遗址周边生态环境筑起了“绿色屏障”。
“这片土地下藏着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施工不仅要保文物,更要护生态。”中交广航局项目负责人曾胜钟的话,道出了凤凰咀遗址项目的特殊使命。作为文物保护工程配套项目,项目部与武汉大学考古队建立了“无缝协作”机制:施工前,考古队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勘探,划定“文物安全区”;施工中,一旦发现疑似文物遗迹,项目部立即停工,考古人员第一时间进场发掘,待文物清理保护完毕后,再重新制定施工方案,确保文物与生态“双安全”。
立冬虽寒,却冻不住绿色施工的热情;冬日虽静,却藏着文明与生态共生的力量。在这片跨越五千年的土地上,中交建设者们用秋冬的绿色实践证明:守护遗址,不仅要留住文明的根脉,更要护好当下的生态;而绿色施工,就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千年遗址在冬日里依旧鲜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动能,为襄州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长江云新闻记者 廖云翔 通讯员 马鑫 卓泽群)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