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链”动亿元产值!湖北小镇非遗创新“链”出全会新图景
清晨的襄州区程河镇,夹河套地区的薄雾还未散尽,崔营村的朱春杰,这个因腿部不便难以外出务工的村民,已在自家院子里泡软了杞柳枝条。“这柳条得用‘三浸三蒸’的法子处理,韧劲才够。”他指尖翻飞间,细长的枝条穿绕成型,不远处的竹筐里,半成型的果篮已码得整齐。这些看似寻常的柳枝,经过程河镇匠人指尖的“魔法”,化作一件件远销欧美、韩国、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端工艺品,不仅年产值突破1.5亿元,更实现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沃土育“金柳”
三百年技艺织就文化长卷

地方志记载:“襄水之畔,柳林成荫,编艺盛行。”明末清初,来自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手工艺人避乱南下,将各地柳编技艺带到襄阳唐白河流域的夹河套,融入当地传统编织技艺中,逐渐形成了平编、穿编、拧编、线编、立编、混编6大柳编技法。柳编选材如选美:只选色白质柔、光润匀称的青芽柳与红芽柳。技艺如织锦:“平编”经纬交错、“拧编”环环相扣,独有的“三折两绕”技法早在清代就因“密不透风,疏可透光”被列为贡品。1960年开始编制花瓶、屏风等工艺品用于出口。从种植到编织再到贸易运输,柳编产业在这里兴盛了三百多年。
匠心传薪火
非遗绝活焕发时代生机
在程河镇朱德安大师工作室,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德安正对着图纸打磨新作品。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柳编制品上: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篮筐,也有镶嵌着金属饰边的时尚提包,还有栩栩如生的龙形摆件。“你看这穿编技法,是程河柳编的绝活,编出来的东西立体感强,老外都爱抢。”他拿起一件刚完工的灯罩介绍,指尖因常年编织留下的厚茧格外醒目。从1995年赴广东学艺攻克龙形编织技艺,到2017年返乡创办合作社,这位四代传承的柳编匠人已组织20余次培训,让6大类编法、12000多个花色品种的程河柳编走出了国门。

作为全国三大柳编出口基地之一,程河柳编不仅传承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也彰显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早在2007年5月,程河柳编便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它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0年更进一步入选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这项拥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也曾一度陷入困境——面对现代工业制品的激烈竞争,柳编产品因样式陈旧,附加值不高,逐渐失去市场吸引力。同时年轻一代对柳编技艺的传承意愿不强,出现了传承人断层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襄州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为重要抓手,将柳编产业深度融入区域文化发展的战略之中,采取以奖代补,调动柳农种柳的积极性,扩大柳条种植面积,打造万亩柳条种植基地。在坚守传统技艺根脉的同时,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动设计赋能、品牌升级与市场拓展,让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术焕发新生,实现“老手艺”对接“新市场”,不仅有效激活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
青春赋新能
数字浪潮激活千年编艺

“非遗要活下去,就必须让年轻人爱上它!”程河人主动出击,与13所高校签订研学协议,设立4个柳编非遗工作室,累计吸引2万多人次学生参与实践。
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柳编传承中心,95后大学生霍梦涵的工作室里一派忙碌。电脑屏幕上,AI设计软件正快速生成柳编衣柜的三维效果图,旁边的样品架上,木框镶嵌柳编面板的柜门散发着自然气息。“传统柳编脆且承重力差,我们改良出15道标准化流程,解决了家具应用的痛点。”这位柳编世家第六代传承人,将临沂与襄阳技艺融合,用数字技术建立起300余种技法、4000多个图案的资源库,通过AI建模实现快速出图。她的“柳上美居”项目不仅斩获省赛金奖,更通过与装饰公司合作,带动300多农户参与加工,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

2024年8月,湖北省豫剧团创排的现代豫剧《花开柳乡》登上荧幕,以诗化的舞台语言刻画柳编人的坚守担当。2025年9月,湖北美术学院“点柳成金”团队走进程河,突破“柳编只做小件”的固有认知,创作出大型立体迎新装置,为古老技艺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柳韵织富路
一根青条串起共富图景
“只种不编,一亩四千;连种带编,一亩八千。”老匠人尚天兴的笑语道出了柳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的程河,柳编产业早已不是“编筐卖筐”那么简单——合作社里柳条翻飞,订单不断,连缀起一幅共同富裕的和美画卷。百亩柳条基地、柳编展览馆、采摘果园、体验工坊串联成线,打造“赏、学、验”一体式文旅体验。

程河镇加强柳编标准化设施建设,在生产经营中实施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推动柳编从原始粗放型向标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促进柳编产业提效增值。建立“标准化+产、学、研”基地,制作视频课件,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助力柳编技能扶贫助残、全民技能提升、返乡创业;举办柳编进校园、“程河柳编”文化节等活动。
从田间到车间,从手工作坊到数字车间,襄州区已构建起“种植基地+大师工坊+高校研发+企业外销”的柳编全产业链。全镇150亩杞柳种植示范基地保障原料供应,20余家加工企业实现从初级编织到精品制作的升级,电商矩阵与外贸渠道联动,带动2000多人实现就业,其中包括80余名像朱春杰这样的残疾人、脱贫户。
非遗“链”未来
创新实践书写全会答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非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创新中焕发活力、增强生命力。“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立足新阶段,襄州区将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襄州特色的文化保护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从朱德安指尖的传统技法,到霍梦涵电脑里的AI设计,再到朱春杰院子里的致富希望,一根根柳条串联起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脉络。这株生长在襄州沃土上的非遗之树,正以创新为养分,在践行全会精神的道路上,结出文化繁荣与产业兴旺的丰硕果实。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