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幸福院托举“夕阳红”——鄂州茅圻村“巧”打“三张牌”走通互助养老新路

长江云新闻  2025-11-12 18:02:27
分享到:

一碟咸菜对付两天,一顿剩饭反复热着吃……这曾是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不少独居、高龄老人的日常。“年纪大了,一个人弄了吃不完,将就吃点算了。”茅圻村“巧巧工作室”志愿者黎进新在走访中听到的这句话,道出了农村养老最真实的痛点。

茅圻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300多名,其中失能老人10名,这部分老人的“一碗热饭”问题,更成为子女心头沉甸甸的牵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巧巧工作室”志愿者们将收集到的“吃饭难”诉求迅速上报。在村“两委”牵头和民政部门指导支持下,一场围绕“让村里老人吃上热乎饭”的暖心探索,就此拉开序幕。

闲置的茅圻小学经改造焕然一新,变身白墙黛瓦、饭菜飘香的“幸福小院”。一个以政府引导为引擎、村级组织为骨架、社会互助为血脉的低成本互助养老新模式,应运而生。其成功经验,核心在于打好“三张牌”:

巧打“组织牌”从“一人独唱”到“众人合唱”

养老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需要整体谋划、系统组织的“公事”。茅圻村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构建了一个权责清晰、响应迅速的组织架构。

民政引导,试点先行:梁子湖区民政部门将茅圻村列为市级农村互助养老试点,给予政策支持与探索空间,为村级创新“撑腰鼓劲”。

村级主抓,统筹有力:村“两委”扮演“总指挥部”角色,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他们果断决策,盘活闲置的茅圻小学校舍,将其改造为“幸福小院”主阵地;同时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巧巧”落地,灵敏高效:“巧巧工作室”的志愿者们,是这套组织体系中最灵敏的“探头”和最有力的“手臂”。他们扎根群众,通过常态化走访,从“一碗咸菜吃两天”的细节中洞察真实需求。志愿者黎进新目睹刘婆婆的困境后,迅速将情况上报,正是这种“前端发现-快速响应”的机制,确保了养老服务的精准触达,实现了“民呼我应”的良性循环。

联动协同,成效初显:在清晰的组织框架下,各方力量被有效整合。食堂一开业,便成为村里的“顶流”。90岁的张孝如夫妇成为首批受益者,他们的儿子终于能安心经营生意;远在厦门的钟伟兄妹得知父亲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感动地寄来特产表达谢意。幸福食堂解决的不仅是一餐饭,更是远方游子的“心头大事”,彰显出组织化运作的扎实成效。

巧打“经济牌”从“等靠要看”到“多元滋养”

可持续的核心是“有钱办事”,茅圻村的秘诀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开创了“四个一点”的筹资模式:

政府补一点:争取政策性补助,完成幸福小院前期近20万元的硬件改造,为后续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捐一点:用真情实感打动乡邻。做水产生意的钟钢连续3个月每月捐赠1000元;在外打工的黄锦伦听说爷爷在食堂吃得香,遥寄500元;村民张汉文感念志愿者为85岁母亲送餐,也主动捐资500元。形成了“幸福反馈、爱心循环”的温暖氛围。

自己挣一点:这是最具创意的一招!开辟2亩“共享菜园”,鼓励老人种菜挣积分换餐票,既活动了身体,又实现“蔬食自给”。更有像68岁的聋哑老人钟之禄,默默送来11斤鲜藕带和20斤茭白;长期在食堂吃饭的刘万明爹爹送来600个鸡蛋表达谢意。幸福小院还尝试“适度对外经营”,承接附近工人的订餐需求,为自我造血探路。

成本抠一点:坚持“阳光运营”,所有账目上墙公示,每日采购、开支及捐赠物资全部公开透明。村干部带头下厨、村民轮值打扫,最大限度压缩人力成本。 结果令人惊喜:就餐人数从最初的20余人增至50多人,月餐费却从近6000元降至3000余元!

巧打“幸福牌”从“饱了肚子”到“暖了心窝”

茅圻村的智慧在于,未将幸福院简单定位为“食堂”,而是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幸福加油站”。

吃饭是基础,更是纽带:老人们围桌共餐,吃的不仅是热乎饭菜,更是难得的邻里温情。独居老人有了陪伴,67岁的钟邦如老人感慨:“过去想找个人说话都难,现在有了幸福小院,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晚年生活幸福多了。”曾经的“老冤家”易婆婆和刘婆婆常因小事争执,如今同在幸福院吃饭聊天,在大家劝解下心结渐解,再未红过脸。

服务做延伸,治愈孤独:这里成了临时的照料所、节日的聚会点、聊天的议事厅。七旬独居老人钟邦时多次中风,如今除了吃饭,日常长期待在幸福院,“有人聊天,有人陪着”,子女放心。中秋节大家一起做月饼、玩游戏;未来还计划将村卫生室搬入方便老人体检,多组织手工文化活动,并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跨越“数字鸿沟”。

幸福小院成功实现了从满足“舌尖需求”到滋润“心间需求”的升级,成为老人们离不开的“精神家园”。

茅圻村的实践表明,农村养老的成功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通过政府有效组织(民政试点、村级主抓),将志愿力量、社会资源与村民自身(尤其是低龄老人)充分动员,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循环,就能以最小成本,烹出最暖的“幸福餐”,真正托起农村老人稳稳的“夕阳红”。

(长江云新闻记者 苏潇 通讯员 胡倩 余巧 编审 冉涛)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