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小村梦想家|95后女孩为千亩农场重置振兴“代码”
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邓冲村的一片荒坡因为95后女孩张子越的归来,而被重置了振兴的“绿色代码”。她以科技为犁,破开循环农业的坚土——从种养循环到深加工全产业链,从蓝莓采摘节到智慧田园综合体,在千亩荒坡上锻造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筋骨、浇灌出国家高新企业的繁花。系列报道《Z世代小村梦想家》,今天跟随记者胡玲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用梦想浇灌田野的农场掌门人、湖北大金龙农牧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子越。

湖北大金龙农牧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子越(左)
深秋的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邓冲村,瑟瑟秋风掠过山间,穿着米白色风衣的张子越熟练地开着一辆观光车沿着“乡村振兴四好公路”缓缓前行。“左边是翠冠梨、翠玉皇冠,右边有果冻橙、葡萄柚。”她一边开车,一边饶有兴致地为记者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新变化。“我想让客人无论什么时候来,都能看花摘果,不会空手而归。”

记者不禁打量起眼前这位年轻的“导游”,努力地将她和占地千亩田园综合体掌门人的身份嵌合。而事实上,8年前,年仅20出头的张子越也是个连韭菜和水稻都分不清的女孩,但正是她带领大金龙基地完成了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蜕变的转型之路。

“农业不是两条腿走路,得多条腿撑着才稳;我的成长也不是慢慢来的,是被土地‘逼’出来的快节奏。”张子越的话里,藏着她与乡村的不解之缘。2017年,当张子越还在武汉读大学时,她的父亲在荆门市麻城镇流转了200亩土地发展养殖业。每到周五晚上,张子越就会买一张绿皮火车卧铺票,连夜赶回荆门,帮父母干活,周日再匆匆返校。
“当时,我想也就是临时帮帮父亲的忙。”张子越回忆道。转折发生在大四那年,张子越的父亲突然生病,需要手术。病床前,父亲张平握着她的手说:“农业不是一代人能做成的,我希望你能回来,把这件事扛下去。” 这时的张子越才意识到,父亲口中的“事”,是要把荒坡变成良田的执念。深思熟虑后,她看到了城市竞争的饱和与乡村发展的蓝海,作出了一个主动的战略选择——“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笑脸迎未来”。
初回大金龙的日子,张子越就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螺丝钉”,疯狂地找活干。为摸清绿头鸭的养殖孵化流程,凌晨4点她跟着工人给小鸭打疫苗,“第一天打什么、第三天补什么……”等知识点记满了三个笔记本;为优化配送环节,她搬到配送中心的简易房住了整整三个月,天天跟着货车跑遍荆门的菜市场。张子越笑着说,现在回头看那段难挨的时光,更多的是充实。

慢慢地,这个从城里归来的女大学生成了基地的“大管家”——从养殖环节的疫苗接种,到种植板块的土壤检测,再到营销端的包装设计,每个领域她都能说上话,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返乡村民黄丽快人快语,她告诉记者,别看小张姑娘戴个眼镜,一身书卷气,其实她天天跟着我们一起捡鸡蛋、打包、送货,没一点儿架子。

大金龙的转型,始于一场“环保危机”。最初,基地以绿头鸭孵化养殖为主,2019年顶峰时年销售成鸭400万只,是湖北省最大的绿头鸭繁育基地,手握市场话语权。但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粪污处理成了难题——土壤消纳能力有限,传统排污方式既不环保,又浪费资源。张子越说:“那时候发现,只靠单一养殖走不远,必须让资源‘活’起来。”
危机也是契机。张子越主动与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合作,将养殖粪污经过发酵后还田。但转型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张子越在粪肥还田的土地上种植蔬菜,以失败而告终,她又改种桃树,终于大获成功。2020年,张子越又用同样的方式去管理蓝莓园。没想到,她马上栽了一个大跟头——蓝莓苗开始黄化,出现僵苗,成片成片地枯死。幸好她及时请来专家进行土壤检测,学习精准测量配方和科学施肥管护,蓝莓园才重获生机。

“当时我就觉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是救命的良方和发展的引擎。”张子越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次教训让我坚信新时代的农业必须是智慧农业,创业者也必须是学习型的创业者。”在不断的试错中,一个立体循环农业模式逐渐在张子越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坡顶养猪、坡上种树、坡下养鱼、林下养鸡、水面养鸭。
张子越告诉记者,农场现有两个养猪场,一个2000头规模、一个5000头规模,年出栏生猪一万多头。跟随张子越来到坡顶养猪场,记者发现竟无一丝异味。张子越笑着道出了原委——猪场采用了五级沉淀系统,发酵池里的猪尿、沼液和清洗废水等发酵后通过层层沉降自然流出,转化为有机肥料,农场的1000亩土地完全可以消纳。

山坡下,是一座新建的大型厂房。这里,是张子越倾注心血打造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版块。2021年,张子越就初探农产品初级加工赛道;2023年,她开始用快消品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先后开发出了阳干大白刁、花椒鸡、坛香酸肉等荆门特色预制菜产品,力争成为餐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品牌化之路并非坦途。之前,大金龙的产品因为是直接销售到餐饮酒店,所以包装多为“白包”,就在透明袋子贴上个标签。现在,要走市场化路线,就必须把产品特点讲出来。为此,张子越最近开始学习包装设计。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全新设计的 “大金龙田园” logo,图案俏皮、可爱。

走出车间,张子越快步跳上车,领着记者赶往基地的电商直播间。这段时间,基地的电商直播刚进入试播阶段,她几乎天天看数据、提意见。“今天玉米专场播了4小时,绿色认证的甜玉米卖得不错!”听到主播“梦妈”的汇报,张子越笑了,随后她也加入其中,和员工们一起拍短视频,推荐农场里的各种农产品。

如今的大金龙,早已不是单一的种养殖场。在张子越的谋划下,公司跨区跨村联建的多产业布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截至目前,公司共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有2个标准化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0000头;特种水产养殖基地300亩,精品果、蔬菜基地1800亩,肉制品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产业覆盖两地(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沙洋县高阳镇)、四村(邓冲村、官湾村、荆寨村、官桥村),直接吸纳200余人就业,先后荣获“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旗下荆门市掇刀区大金龙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荣获“国家级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尽管是一名Z世代青年,张子越认为企业经营中最大的责任就是按时支付土地租金和老百姓的工资。每到发工资的时间,张子越和父亲就会一起坐在电脑前,仔细核对村民的工资表,拿着手机逐一给村民发工资。张子越说,村民的钱一分都不能拖,转完我才心里踏实。
让张子越最骄傲的,不是基地的产值翻了多少倍,而是团队的平均年龄从50岁降到了30岁。“年轻人回流说明乡村有吸引力。”张子越说,她理想中的乡村振兴不是她一个人往前冲,而是带着一群人一起跑。

张子越和他的父亲张平
有了越来越多返乡年轻人的加入,张子越开始带领团队在第三产业谋划布局,乡村旅游、休闲垂钓、果蔬采摘、生态餐厅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邓家泰将军故居、红色文化广场、农产品展示中心、民俗民宿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夕阳下,站在多肉植物装点的打卡点前,张子越展现出女孩爱美的一面。她轻拂叶片,笑着说:“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我也想让大家看见乡村的美。”

“做农业最不能着急。”张子越的话随风飘散,却深深印刻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远处橘园里那些星星点点的红,不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个年轻女孩用青春点燃的乡村振兴之火。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周昌伟 何衍程
编 辑 | 娄嘉欣 罗晗旖(实习生)
编 审 | 涂 丹
监 制 | 肖 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