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全球创意城市齐聚武汉 共话设计之都发展

长江云新闻  2025-11-08 17:49:16
分享到:

11月8日上午,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期间,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城市工作会议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来自英国、墨西哥、泰国、中国、日本等多个创意城市代表齐聚江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在提升文化创意全球竞争力中的作用,交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实践。

设计之都共话未来城市

会议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主办。开幕式上,武汉市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何梅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武汉正加快推动“设计+科技”“设计+制造”“设计+生活”的深度融合,以设计赋能城市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品质提升。她指出,当前武汉正处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阶段,设计不仅是美学创造,更是推动城市治理、产业布局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设计之都”这一开放平台,武汉将持续深化与全球创意设计城市的合作,推动更多设计创新成果惠及民生、服务发展。

全球专家建言AI时代设计教育

在主题分享环节,国际设计理事会前任主席大卫·格雷丝曼发表题为《厘清之必要: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创意、工作与专业精神》的演讲。他指出,AI能够极大提高设计效率、释放创意潜能,但科技的进步从来不会削弱设计的价值。设计不仅是商业手段,更是一种改善人类生活的社会力量。从早期人类打磨石器、制作衣物起,设计就已存在,其核心始终是“为生活而创造”。

来自西班牙ARQTEL BARCELON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建筑师洛伦佐·巴里奥努埃沃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全流程中的应用。他表示,AI可实现方案生成、成本预测、能耗优化与安全监控等功能,大幅提升效率并助力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但同时,AI应用也面临数据偏见、隐私泄露与伦理争议等风险,亟须建立完善的审核与责任机制,以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与可信。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云龙在主旨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设计教育的边界与结构。高校应构建“AI+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创造引导者”转型,培养具备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设计师。他提出“设计—数据—人文”三元融合的教育理念,强调人工智能应成为激发创意、促进人机协作的工具,而非取代创作者的威胁。

创意城市案例分享:兼容并蓄、各展所长

在随后举行的创意城市案例分享环节,来自日本、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的代表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设计创新实践。日本旭川代表以“森林启发设计的可能性与责任”为主题,介绍了城市依托森林资源发展家具设计产业的经验。旭川市人口约31.5万,近年来本土硬木使用率从2014年的26.9%上升至2024年的78%,体现了可持续设计理念在生态与产业中的结合。他们还介绍了即将举办的2026旭川设计周,展示该市以森林为灵感、兼具生态责任与人文温度的发展路径。

英国曼彻斯特代表在题为《From Manchester, for the World》的报告中,分享了该市以“文化+科技”双引擎推动创意经济的成功经验,展现了城市更新与设计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来自阿根廷的建筑师Lorenzo Barrionuevo以《AI & Design Workflow》为题,展示人工智能如何贯穿建筑设计的生成、分析与优化环节,为行业高效与绿色转型提供实践范例。泰国清莱代表则通过“RECODE项目”,介绍设计在灾害防治与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展现了设计介入社会治理的国际经验。

武汉以设计链接世界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一致认为,武汉兼具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科技创新活力,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最具成长潜力的节点之一。武汉在生态文明建设、社区更新与设计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样本”。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俊勤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充分拓展了设计的边界,让城市成为展览馆、让市民成为参与者,推动设计融入社区、校园与生活日常。她强调,人工智能虽能借鉴人类成果,但设计的核心始终是人类智慧。政府将持续为设计创新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设计之都”建设深入人心。

从人工智能到文化创新,从教育改革到城市实践,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城市工作会议不仅是一场设计的盛会,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全球对话。武汉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携手共创“设计驱动未来”的城市新图景。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悦 通讯员 李玉华)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