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怀念“草莽”的过去了!银杏谷有更高阶的打开方式
近日,少数网友以怀念随州千年银杏谷过去的“草莽时代”为由,质疑景区提档升级让银杏谷失去了本真。当山水相依的新格局,以及全新打造的露营体验、山野民宿、水幕光影秀等业态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的时候,不少人格外怀念所谓的“野趣”,似乎踩着满脚的泥巴玩转景区,也比躺在草坪上看夕阳更有情调。诚然,每个游客对出游体验的定义各不相同,不过,景区改造升级,从来不是要颠覆“踩着落叶赏着景”的美好时光,因此这道关于“发展与本真”的伪命题,值得警惕!

2024年,随州千年银杏谷历经多年闭园升级后华丽回归,如今已是集全息光影、高端民宿、国际赛事于一体的四季潮玩目的地。可“怀念草莽过去”的声音却从未停止。然而,当我们放下对“草莽”的浪漫化想象,会发现银杏谷的焕新升级,其实是对本真更为深刻的回归与守护。

焕新之后:从“一季热”到“四季火”的蝶变
谁也没想到,曾经靠秋日金黄“一季吃饭”的银杏谷,如今能在盛夏吸引3万名游客涌入。这场脱胎换骨的变革,藏着太多颠覆想象的升级。

场景从“单一观景”到金阁梦殿、长寿塔、侠隐庄、枫杏馆等“五境十二景”。520余万株银杏树不再是唯一主角,银杏博物馆里陈列着千年迁徙史,长寿塔下可俯瞰层林尽染,侠隐庄复刻的盛唐市井藏着随州美食。设计团队坚持“做减法”的理念,拆掉一些画蛇添足的商业化设施,让仿古建筑与湖光山色形成“古画般的意境”。

体验从“打卡拍照”到“全时沉浸”。白天有国际泵道赛事点燃运动激情,夜晚的光影水秀让千年古树在全息投影中“重现四季轮回”,数字人电音节与漫天烟花碰撞出古今交融的浪漫。

露营地的1000顶帐篷供游客枕星河入眠,汉服换装、动漫展、秋日市集让年轻人找到归属感。

模式从“粗放运营”到“三方共赢”。创新实行的“政策权、运营权、投资权分立”机制,让政府专注生态保护,投资方聚焦业态升级,第三方统筹招商运营。

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通过资产流转、经营小摊实现增收,对古树的保护意识也显著提升。

“草莽”怀旧情结背后的真实诉求
越是热闹,越有人怀念“过去的银杏谷”。当然,在地运营方也当认识到,这份怀念背后,藏着三层戳中人心的诉求。
对“原生态宁静”的向往。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诗和远方”,本质上是对“不被打扰的自然”的追求。过去的银杏谷虽设施简陋,但“随心漫步”的松弛感,也是一份稀缺的体验。

对“小众秘境”的执念。当曾经“私藏的美景”变成全网追捧的网红地,那种“发现宝藏”的独特感随之消失。老游客怀念的或许不是“草莽”本身,而是“人少景纯”的稀缺体验。然而客观地说,撇开国家自然保护区不算,一个大众景区如果长期人烟稀少,当地居民没有获得感,这种稀缺资源就能永葆青春吗?答案是否定的,高水平保护,也离不开高质量发展。
对“过度商业化”的警惕。实际上,当地在提档升级时,已经刻意“去商业化”,但一些消费业态如咖啡吧、文创店甚至现代化游客中心的入驻和建成,仍让部分游客感到不适。在他们看来,银杏谷的核心魅力是“千年古树沉淀的岁月感”,对消费场景的出现抱着天然的抵触,这或许失于偏颇。他们或许忘记了,当过去饥肠辘辘、口干舌燥地在景区漫步时,多么渴望有一个能提供甘泉与面包的路边店出现。

焕新如何保留银杏谷的“根”与“魂”?其实,“焕新”与“怀旧”并非对立,银杏谷的探索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发展不是要彻底抛弃“草莽”,而是要在“原生态本真”与“现代化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

保护是底线,不因升级丢了根本。银杏谷的魂,在于始终坚守“500万棵银杏树的生态本底”不动摇。所有新设施都以“不破坏自然”为前提,甚至通过“做减法”还原古树与山水的原始风貌。这提醒我们:文旅开发的核心是“借景”而非“造景”,失去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根基,再炫酷的业态也只是无源之水。

文化铸魂,让自然景观有故事可讲。千年银杏谷挖掘出“木石情缘”的感人故事,同时提炼出“五佬树”的文化IP,凭借“盘根五佬树合计一万年”获得世界纪录认证。文化不再是停留在宣传册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灵魂。

新亮点中的旧灵魂
如今的银杏谷,金黄的落叶依旧飘落在湖面上,只是身边多了欢笑的人群、悠扬的编钟乐声。那些被认为“喧闹”的新业态,其实都在默默守护着银杏谷的本真。

雾森系统喷出的薄雾令游客流连忘返。千年银杏撑起金色华盖,秋风拂过,金叶翩跹而落,为青石小径铺就绚烂的地毯。这幅秋日长卷在山水间徐徐展开:相拥而立的“五老树”相守着千年秘密,高耸云端的长寿塔让人乐享静谧。

夜幕下,喷泉水柱踩着音乐的节奏,或化作腾空的水幕映出斑斓光影。灯光、旋律与水的灵动交织成光影彩虹,让游客沉浸于视听交融的狂欢之中。

落日山谷,一轮红日半隐在层林尽染的山谷中,错落有致的面包房、烤炉、色彩鲜艳的遮阳伞、袅袅白雾……“小清迈”风的咖啡露营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也许,我们该重新思考“本真”的定义。
在55岁的洛阳镇胡家河村村民余公平看来,本真是回乡办起名为“白果宿下”的民宿,带动村民增收的成就感;在设计师顾效眼中,本真是拆掉不必要设施后,银杏谷重现的“古画意境”。但对首次到访的外地游客而言,本真是被这里银杏震撼的瞬间;而对参与Cosplay大赛的年轻人来说,本真是在千年古树下找到自我表达的快乐。
那些看似矛盾的怀旧之情,其实是对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相融共生的期待。人们怀念的从来不是“草莽的过去”,而是那份不被打扰的本真;期待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风景”,而是“变与不变”之间的恰到好处。
(长江云新闻记者 雷少军 张燃)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