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还在建,企业已“抢光”!牧童村的“聚宝盆”从何来?
深秋时节,夷陵区鸦鹊岭镇牧童村的田野间,一片火热的建设图景正加速铺展——集体经济产业园的厂房里,混凝土搅拌车穿梭其中,工人忙碌着,墙面的防火涂料还带着新鲜的质感。
但“这里的厂房被订走了”“又有企业来考察了”的消息,早已在村里传得热闹。

“3号厂房刚封顶,1号、4号厂房正在做地坪和消防收尾,最后一栋年内开工,可现在已有两家企业签了约,还有外地企业正在洽谈说要‘整租’!”站在园区建设现场,牧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光权的话语里满是自豪,指尖划过规划图上的厂房轮廓,“这哪是建产业园,分明是给村里建‘聚宝盆’!”


企业“抢滩”:“地利”打底,“人和”定心
“从第一次来考察到签约,前后不到半个月!”宜彩水果包装厂总经理杨明华的办公室里,一份厂房租赁合同被仔细收好,他指着窗外的园区方向,算起了“心动账”。
这家主营水果包装设计与生产的企业,此前因原有厂房狭小、运输不便,订单量增长却始终“束手束脚”。“我们的客户大多在猇亭、枝江等地,牧童村离猇亭经开区不到20分钟车程,旁边就是三峡物流园,货车拉货上高速也方便,这地理位置真是‘踩在了点上’。”杨明华说,比区位更打动他的,是村里“掏心窝子”的服务。

初次洽谈时,杨明华随口提了一句“希望配套员工宿舍和办公用房”,没想到第二天,方光权就带着村干部找到了村里闲置的民房,现场商量改造方案;考虑到企业用电需求大,村里主动对接供电部门,提前规划了专用线路。
“不是简单地‘租厂房’,而是帮我们‘安新家’。”杨明华笑着说,如今企业已提前开始规划生产线布局,就等明年厂房交付,“到时候不仅产能能翻一番,还能招些村里的乡亲,既方便又放心。”

同样“提前锁定”4号厂房的,还有一家钢结构加工企业。“我们把公司注册地直接迁到了夷陵区!”企业负责人坦言,看中的正是牧童村“有事上门办、无事不打扰”的营商环境,“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能达千万元,年纳税超百万元。这既是企业的新起点,也是我们对村里的‘信心投名状’。”

破局之路:从“摸清家底”到“激活潜力”
企业争相“抢滩”的背后,是牧童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的蝶变之路。
时间拨回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方光权和新班子成员第一次翻看村里的“家底”,心里却沉甸甸的:集体资金零散、闲置土地荒着、老旧房屋无人管,“守着‘金山’饿肚子,总靠上级拨款不是长久之计!”

“要发展,先得把‘家底盘清楚’!”一场声势浩大的“三资”清理行动在村里展开。村干部们带着账本、拿着卷尺,逐户走访、逐地块丈量,把闲置的校舍、荒弃的养殖场、零散的集体土地一一登记造册,足足梳理出近200亩可利用资源。
“清出来的是‘沉睡资产’,理出来的是‘发展思路’。”方光权回忆,那段时间,村“两委”班子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开村民代表会、找老党员谈心、去周边先进村“取经”,终于摸准了方向:牧童村地处鸦鹊岭镇“南大门”,紧邻宜昌主城区和交通枢纽,何不借势发展仓储物流、加工制造类产业,用厂房租金壮大集体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思路既定,行动即随。村里通过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整合集体闲置资产,投资1500余万元启动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4栋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刚开始还有村民担心‘钱打了水漂’,现在看到企业排队签约,大家都主动来工地帮忙,干劲儿比我们还足!”方光权笑着说。

共富图景:产业园里的“民生温度”
“一天能有百来块钱,中午还能回家吃饭!”在产业园建设工地,村民李朝香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脸上却笑开了花。此前,他常年在外打零工,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几次,如今在家门口的工地务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

“等产业园建好了,我还想来这里上班!”李朝香说,村里已经跟签约企业说好,优先招聘本地村民,“到时候不用背井离乡,在村里就能拿稳定工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村民冯长成的家离产业园很近,每隔几天他就会去工地旁转一转,看着厂房一天天“长高”,心里的期待也越来越满:“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产业园建起来了,企业来了、人气旺了,以后村里说不定还能开超市、办餐馆,咱们的日子就有了奔头!”

方光权心里早已盘算好产业园的“民生账”:园区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约110万元租金收入,4家企业预计年纳税200万元~300万元,还能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这笔钱会全部用在刀刃上,修路、修水利、建文化广场,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他说,未来村里还计划围绕产业园发展配套服务业,让村民既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通过经营增收,真正实现“集体壮大、村民致富”。

脚手架仍在忙碌,机器声依旧轰鸣,但牧童村的未来已清晰可见。这个曾经“守着资源没发展”的村庄,正以产业园为支点,撬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绘就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图景。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